《自卑與超越》:1-3章概要

第一章生命的意義

首先,我們都生活在意義中。

並沒有任何人能真正逃離“意義”。我們只能通過自身所歸因的意義來體驗現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經過解讀的某物。

現實是客觀唯一的,但我們每個人的感受又是不同的。因此我們感受到的現實被我們賦予的意義,而不是現實本身,或者說我們感受到的是自己對現實的理解。就像井水的溫度,是恆定不變的18度。但冬天時我們就覺得井水溫暖,夏天時就覺得井水冰涼,溫暖和冰涼都是我們賦予井水的不同意義。

雖然有人可能嘴上不說生命意義,但所有的行動、表情都反映着自己所理解的生命的意義。

其次人生三大枷鎖決定了三大問題

一、“地球”是貧瘠的,環境條件有限,並且我們無法脫離它。

二、單獨個體很難生存,必須和其他人發生關聯、也就是合作。

三、人類有性別之分,爲了傳播基因、人類繁衍,每個人都無法迴避愛情和婚姻。

三個事實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三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一是在受到條件制約的前提下,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謀取一份我們生存下去的職業?

二是爲了合作,我們該如何在社會中生存?

三是爲了愛情和婚姻,我們該如何與愛人相處?

這三個問題涉及的就是職業、社會、性別這三個領域。

阿德勒認爲:每個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包含在這三個領域,每個人對生活意義的深刻體會,都是通過針對這些問題所做出的各種反應。

第三什麼是正確的(真正的)生命意義?

正確的生活意義只有在與他人產生聯繫的時候才切實地存在,我們對他人的意義纔是我們唯一的意義。

錯誤的生活意義是個人化的,三大枷鎖決定了個人化的生活意義註定失敗。事實上僅僅是一個虛幻的個人優越感的目標。

生活的真正意義就在於引發別人的關注和興趣,與他人進行互惠合作,併爲團體貢獻力量。即關注、合作和奉獻。

生命的意義會受到童年家庭的影響、學校教育的影響,到了5歲兒童就已經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行爲模式。生理缺陷、溺愛、忽視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生命意義,只有教會孩子合作纔是糾正偏差的唯一有效途徑。所以在兒童時期讓孩子學會合作,尤其是在家庭裏由孩子照顧其他比他小的孩子,在學校裏學會和同學合作,對於正確的生命意義至關重要。

《心流》人生四階段。

這本書把人生分爲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求生,哪裏工資收入高就去哪裏;第二階段角色,成爲愛人、父母、上司、朋友;第三階段事業,爲了某個事業願意奮鬥終生;第四階段意義,爲他人、社會帶來意義。

佛教把修行分爲羅漢和菩薩,羅漢是自我修行,自覺己圓,又叫自了漢;菩薩是菩提薩埵,覺悟友情,犧牲自我,利益一切衆生的行爲。

《活出生命的意義》,弗蘭克說,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所以與阿德勒的生命意義看似像共產主義口號,但與《心流》等心理書籍、佛教等宗教有相似之處,最終的歸屬都是合作、爲他人帶來貢獻。


第二章心靈與肉體

心靈肉體互相影響,是整體。

心靈它負責爲身體的行動設定目標,身體也會對心靈產生影響,畢竟行動的是身體本身。只有藉助於身體的物理能力,不超越它的限制,心靈才能指揮身體行動。

在身體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個表情和徵兆中,我們都能看到心靈目標的印記。一個人在行動,那麼行動中總有某種意義。也就是觀其言、聽其行。哪怕是焦慮、憤怒等各種情緒、感覺的根源也在於錯誤的優越感、目標和生活方式。

甚至勇敢者的身體會受到心靈的影響,肌肉發達、舉止端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相由心生。也就是外表上看起來分成外向者和神經質兩種人。

心靈處於生命的主導地位。

對於一個人的個性性格,我們絕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必須找出他們在選擇生活方式時犯下的錯誤,找出他們的心靈對於個人經歷的解讀方式、他們心目中的生命意義,以及他們面對環境和身體影響時所採取的應對方式。這纔是心理學的真正任務。

第三章自卑與超越

重點是區分自卑與自卑情節、優越與超越。

自卑與自卑情節

《被討厭的勇氣》解釋的很清楚,自卑是努力的動力,但自卑情結就變成了不努力的藉口。

自卑感是人進化的本能。

人類是唯一一種身體發育比心理成長慢一步的生物。其他生物心理和身體的成長速度一般都保持一致,唯有人類是心理先成長、身體發育卻相對滯後。因爲,兒童心靈是自由的,但身體卻不由自主。所以人類的孩子們就會爲心理上“想做的事”和肉體上“能做的事”之間的差距而苦惱、感到自卑。

自卑人人有。

最近李佳琦學歷造假引起熱議。網傳李佳琦參選上海某區人大代表,資料顯示他最高學歷只有高中,事件引發了網友質疑。李佳琦公司趕忙迴應:李佳琦確實曾經就讀於南昌大學,但因工作原因提前離校。爲什麼澄清,因爲即使12小時銷售過百億的富豪,也爲自己的學歷自卑。當正是因爲自卑,人家李佳琦才格外努力,做出了你我都完不成的任務。

但自卑情結就是過度自卑,孤芳自賞但就是不努力。

書中講了一個案例:

三個孩子第一次被媽媽帶到動物園獅子籠跟前。

其中一個躲在了他媽媽的裙子後面,說:“我想回家。”

第二個孩子站着不動,臉色蒼白,渾身發抖,卻說:“我一點也不害怕。”

第三個孩子兇狠地瞪着獅子,問他的媽媽:“我能向它吐唾沫嗎?”

三個孩子都是自卑情結,即感覺到自己無能爲力,並以此爲藉口產生害怕膽怯、假裝強大、憤怒不屑等情緒,導致了類似動物本能的3F反應——逃跑(Flee)、僵住(Freeze)和戰鬥(Fight),而不是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克服對獅子的害怕。

所以自卑不可怕,反而讓人清楚差距奮起直追;但自卑情結就會讓人變成懦夫,去追求內心的假優越。

優越與超越

優越讓人生活在虛假中。

《自卑與超越》說,自卑情節會讓一個人感到焦慮,因此,他就會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將真正的問題掩藏起來。

還說回李佳琦,面對雙十一李佳琦的閃亮戰績,很多喫瓜羣衆(包括我啊)開始有了自卑情結,於是開始找優越感補償自己的情緒:

你看,李佳琦只有高中學歷,大學也不是985、211,還提前退學,哪像我......

你看,聽說“胖球”爲李佳琦做數據,我就說12小時一百億根本不可能,都是假的吧!

你看,還是我們喫瓜羣衆安全,又不被人揭學歷老底,又不被人惦記眼紅,平凡就是平安啊......

阿德勒告訴我們,很多神經病患者就是類似的思維,面對別人的成功,給自己找平衡、對對方挑毛病,甚至限制自己的行爲、避免冒險,只躲在自己構建的堡壘裏。

優越感就像皇帝的新衣只能騙騙自己而已,結果就是越來越自卑。

超越自己而不是超越別人。

人都是各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不關乎善惡或優劣。不管存在着什麼樣的差異,你和他人都是平等的人。所以不存在超越別人的問題。

《被討厭的勇氣》講的更深入,超越是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無論是走在別人前面還是走在別人後面都沒有關係,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向前邁進並不是爲了與誰競爭,真正的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己。



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主要闡述的就是生命對於你是什麼意義。

總體上這本書告訴我們:

生命的意義是合作和他人貢獻,實現的方式是自卑與超越,但要避免自卑情結以及自我優越。


【無戒學堂日更第314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