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卡片筆記寫作法》

我們在寫作方面遇到共同的問題都是:沒有素材可寫,不知道從何寫起。每次鼓起勇氣坐下來寫作,好像要憋大招一樣。讓寫作變成一件特別痛苦的事兒。

就比如我正在寫的這篇筆記,醞釀了一個多星期。週末就要過去還遲遲未能動筆,直到最後一刻。試圖用書中的方法,來梳理內容,緩解寫作的焦慮。

本書原型人物盧曼,採用卡片筆記盒的方式,持續進行學術研究,徹底改寫了自己的生涯道路,從一名公務員躍遷爲大學的社會學教授,最終成爲備受尊重的社會學家。

作者以盧曼卡片盒筆記法爲基礎,講述了做筆記的方法以及存儲筆記的系統。作者總結爲寫作的“工作流程”。按照這個工作流程,你不會沒有素材可寫,而可能是太多內容如何取捨?

1、每天幾條筆記,持續素材積累

流程的第一步就是素材的積累。「沒有人從0開始寫作」,如果我們關注某一個領域,日常在閱讀、思考、體驗生活的過程中,一定會引發相關的思考。那些靈光乍現的思想精華可能成爲我們寫作的重要素材。

1.1閃念筆記(Fleeting Notes):這類筆記就是收集日常靈光乍現的想法、信息。閃念筆記最後再1-2/內整理爲永久筆記,不然這樣的記錄也沒什麼意義。

2.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經過認真思考加工,變成自己表述方式,且與長期關注的主題相關的筆記,永遠不會被扔掉。

3.項目筆記(Project Notes):它們只與某一特定項目有關,保存在特定項目的文件夾內,項目結束後即可丟棄或存檔。

2、用自己的語言重寫文本

很多人的讀書筆記有大量的摘抄。這些照搬原文本的內容,像是未被消耗的知識塊,它仍舊屬於作者。盧曼建議:我們應該將書中價值點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進行重述。在儘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將其從一個語境轉換到另一個語境。這樣才真正成爲我們自己的東西,與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結合。在放進永久筆記中時,也要思考與已有筆記的關係,是否重合,或有缺漏。

真正的學習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而寫作就是檢驗自己理解的程度。「如果我們不用自己的話重寫一遍,往往誤以爲自己已經理解了所讀到的內容

費曼先生講過:除非我能像科普一樣進行演講,否則我都還沒有真正的理解。

3、關注確認偏差 

環顧四周,我們只關注到與自己認知/感知一致的事物,自動剔除了不一致的部分。比如自己懷孕了,你會注意到好多懷孕女性;自己失業了,好像周圍全是待業青年。

「當我們設定一個假設的時候,大腦就會自動進入搜索模式,掃描周圍的支持數據。」

同樣,當假設了一個觀點時,我們搜尋到的都是支持的論點。這是我們的慣性模式,大多時候根本都沒注意到這一自然的發生。

優秀的科學家和思想家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採取了措施,比如:查爾斯·達爾文。

「“我曾經在許多年裏都遵循着這樣一條金科玉律,即每當我遇到與自己的結論相反的已發表的事實、新的觀察或思想時,我都會不失時機地立即把它們記下來。因爲我根據經驗發現,這種事實和思想比我喜歡的那些更容易從記憶中溜走。由於這種習慣,很少有人對我的觀點提出反對意見,至少我沒有發現過。”」

因此,在學術寫作中,不僅關注正面論據,更要刻意收集反面案例。才能讓我們的觀點論述更爲全面。 

4、培養成長型心態,不斷尋求反饋

當我們在某個領域不斷地學習時,產生的新的觀點,需要通過外界反饋來進行修正和檢驗。不要在乎想法是否成熟,不斷檢驗和修正是讓觀點成熟的重要途徑。因此,專注於寫作,並不意味着要停止做演講、參與研討或以任何方式將自己的想法公之於衆。這是尋求反饋的重要途徑。

「成長型心態意味着要從變得更好中獲得快樂(內在回報),而不是從接受讚美中獲得快樂(外在回報)。選擇前者的人常常着眼於最需要改進的地方,而選擇後者的人常常固守在舒適區內。儘可能多地尋求學習的機會,是最可靠的長期成長策略。」 

5、寫,就只管寫好了

「寫作的過程不僅僅是在鍵盤上打字,它還包括閱讀、理解、思索、產生想法、建立聯繫、區分術語組織、編輯、修正等。」

每個部分所需要的注意力是不同的,而我們很容易卡在寫的部分。那是因爲寫的過程“批評家的角色”一直在作怪,每寫下一句都覺得不夠好,反覆修正,永遠無法進行下去。專業的做法是,等到校對的時候纔開始挑剔,一次只專注於一件事。

寫的階段,需要的是“漂浮注意力”,也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最想表達的內容上,放下挑剔,寫就是了。寫下你即刻的所思所想所感。

相信這一點解開了很多人下筆的魔咒。

按照書中流程,組織寫作工作,有了豐富的素材庫,那麼寫作的過程就是將素材庫的內容建立連接,進行整合和刪減。寫作,不再是靠意志力完成的,痛苦的事。

認真踐行每天的筆記記錄,越寫越豐富,越寫快樂。


【自律給你自由】D0007|20211107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