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卡片笔记写作法》

我们在写作方面遇到共同的问题都是:没有素材可写,不知道从何写起。每次鼓起勇气坐下来写作,好像要憋大招一样。让写作变成一件特别痛苦的事儿。

就比如我正在写的这篇笔记,酝酿了一个多星期。周末就要过去还迟迟未能动笔,直到最后一刻。试图用书中的方法,来梳理内容,缓解写作的焦虑。

本书原型人物卢曼,采用卡片笔记盒的方式,持续进行学术研究,彻底改写了自己的生涯道路,从一名公务员跃迁为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最终成为备受尊重的社会学家。

作者以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为基础,讲述了做笔记的方法以及存储笔记的系统。作者总结为写作的“工作流程”。按照这个工作流程,你不会没有素材可写,而可能是太多内容如何取舍?

1、每天几条笔记,持续素材积累

流程的第一步就是素材的积累。「没有人从0开始写作」,如果我们关注某一个领域,日常在阅读、思考、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一定会引发相关的思考。那些灵光乍现的思想精华可能成为我们写作的重要素材。

1.1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这类笔记就是收集日常灵光乍现的想法、信息。闪念笔记最后再1-2/内整理为永久笔记,不然这样的记录也没什么意义。

2.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经过认真思考加工,变成自己表述方式,且与长期关注的主题相关的笔记,永远不会被扔掉。

3.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2、用自己的语言重写文本

很多人的读书笔记有大量的摘抄。这些照搬原文本的内容,像是未被消耗的知识块,它仍旧属于作者。卢曼建议:我们应该将书中价值点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述。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其从一个语境转换到另一个语境。这样才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结合。在放进永久笔记中时,也要思考与已有笔记的关系,是否重合,或有缺漏。

真正的学习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而写作就是检验自己理解的程度。「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内容

费曼先生讲过:除非我能像科普一样进行演讲,否则我都还没有真正的理解。

3、关注确认偏差 

环顾四周,我们只关注到与自己认知/感知一致的事物,自动剔除了不一致的部分。比如自己怀孕了,你会注意到好多怀孕女性;自己失业了,好像周围全是待业青年。

「当我们设定一个假设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进入搜索模式,扫描周围的支持数据。」

同样,当假设了一个观点时,我们搜寻到的都是支持的论点。这是我们的惯性模式,大多时候根本都没注意到这一自然的发生。

优秀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措施,比如:查尔斯·达尔文。

「“我曾经在许多年里都遵循着这样一条金科玉律,即每当我遇到与自己的结论相反的已发表的事实、新的观察或思想时,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立即把它们记下来。因为我根据经验发现,这种事实和思想比我喜欢的那些更容易从记忆中溜走。由于这种习惯,很少有人对我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至少我没有发现过。”」

因此,在学术写作中,不仅关注正面论据,更要刻意收集反面案例。才能让我们的观点论述更为全面。 

4、培养成长型心态,不断寻求反馈

当我们在某个领域不断地学习时,产生的新的观点,需要通过外界反馈来进行修正和检验。不要在乎想法是否成熟,不断检验和修正是让观点成熟的重要途径。因此,专注于写作,并不意味着要停止做演讲、参与研讨或以任何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这是寻求反馈的重要途径。

「成长型心态意味着要从变得更好中获得快乐(内在回报),而不是从接受赞美中获得快乐(外在回报)。选择前者的人常常着眼于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而选择后者的人常常固守在舒适区内。尽可能多地寻求学习的机会,是最可靠的长期成长策略。」 

5、写,就只管写好了

「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打字,它还包括阅读、理解、思索、产生想法、建立联系、区分术语组织、编辑、修正等。」

每个部分所需要的注意力是不同的,而我们很容易卡在写的部分。那是因为写的过程“批评家的角色”一直在作怪,每写下一句都觉得不够好,反复修正,永远无法进行下去。专业的做法是,等到校对的时候才开始挑剔,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

写的阶段,需要的是“漂浮注意力”,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最想表达的内容上,放下挑剔,写就是了。写下你即刻的所思所想所感。

相信这一点解开了很多人下笔的魔咒。

按照书中流程,组织写作工作,有了丰富的素材库,那么写作的过程就是将素材库的内容建立连接,进行整合和删减。写作,不再是靠意志力完成的,痛苦的事。

认真践行每天的笔记记录,越写越丰富,越写快乐。


【自律给你自由】D0007|20211107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