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記》以照片記錄歷史,用影像展現生活的真意

在我生活的城市,有一些街道有非常有趣的名字。無論是打銅街,還是箍桶巷,又或網巾市,或是弓箭坊,都保留了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印記。

顧名思義,打銅街曾經是一條聚集銅業作坊的小街,箍桶巷是專門製作桶的匠人聚集的小巷,網巾市是曾經交易網巾的集市,弓箭坊自然是匯聚製作弓箭的作坊。

這些有意思的地名,來源於所在街巷曾經的功能,也是古代手工業發展程度的一個標誌。它們昭示着曾經的手工業勞動已經形成了明確的分工,也說明各行手工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代表着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

可惜,隨着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這些曾經滲透在古代生活中的行業已經漸漸淡出現代人的生活和視野。

《齊民要術》中曾經記載的各種民間行當,已經在現代生活中漸行漸遠,想要了解那份曾經的繁榮,已經無法中現代的實際生活中感受,只能通過影像記錄窺見一斑。

在《百工記》中,作者潘偉用真實的影像記錄了民間百工的真實狀態,給讀者提供了一個瞭解百工生存、工作狀態的窗口。

這是一本源自現實生活的圖文集,潘偉爲了採集百業信息,親身走訪全國各地,探訪手工藝人,用影像記錄真實的勞動場景,通過近250幅圖片,將於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多種行業信息展示給讀者。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百工記》一書分爲七個篇章,從民生之本入手,分別從衣食住行、工商經濟、文化娛樂等領域全方位地展現各行各業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意義。

民以食爲天,《百工記》開頭的照片記錄的正是勞動人民依賴於填飽肚子的活計。

揹着孩子牧全村之牛的村婦,留在照片中的背影極富有衝擊力。

背上的孩子證明村婦的身份,她一邊承擔着育兒的重任,一邊要承擔起家計,她的衣衫不厚,手中的傘落在地面上的影子離她不遠,說明這是個較爲炎熱的季節,豔陽高照的時間,池塘裏的水牛,聚集在一起享受着慵懶的夏季日光浴,躲在傘下陰涼處的狗也懶懶地臥在池塘邊的草地上。

如果不是題記,一眼望去,會覺得畫面中時光靜好,歲月如歌,然而當我們深入探索畫面中的深意,便清楚一眼望去的美好,不過是人生負重前行的一瞬時光掠影。

《百工記》中有不少張照片都呈現了漁民的生活,他們有的以船爲家,有的以木架而漁,有的踩高蹺趕海。在不同地方,漁民們捕魚的方式各不相同,卻都圍繞一個共同的目的,多補一點魚,爲家裏多增加一些收入,讓生活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變得更美好。

《百工記》中的很多行當,已經逐漸淡出現代人的生活,工業化程度日益發展的年代,手工打鐵、打銅的鋪子在尋常街巷中已經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超市中、商場裏一排排機器壓製和澆築的各種機器工業製品,但是機器工業的發展,不能磨滅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熱點,我們也不該忘記勞動人民依靠雙手創造的生活場景。

《百工記》一書存在的意義,便在於此。

這本書封面上有一句話將這本書概括爲十個字:民間造物史,百姓生活志。我覺得這句話總結的非常精闢。在新舊行業的興替更迭中,見證時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流變,探尋物質變遷中不變的人文精神,這大概就是記錄歷史潮流中各種存續的工業形態的根本意義。

《百工記》是一部行業影像志,也是一部社會生活史,更是每個普通人的時代情懷與生命記憶。

從手工製作到機械化大生產,從鄉村到城市,手工勞作裏記錄的是人民生活發展的歷程,是對文明變遷的銘記。用影響記錄民間人民的真實勞動場景,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生活的真意,也能幫助我們傳承物質文化和非遺文化遺產的內蘊。

《百工記》裏有中國百姓的勞動智慧和生活哲學,也傳承着物質生活內在的人情溫度,"民間造物史,百姓造物志"的說法,它果然當之無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