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人新相

最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名爲“五代在碑誌”的系列叢書。通過研究五代時墓誌碑文,結合同時期的史料典籍,對一些已經形成的傳統觀點進行再探討。因此,本書對於有志於瞭解、研究五代史的讀者是絕對不容錯過的一套書。在這套書中,筆者尤爲感興趣的是《五代武人之文》。

歷來撰寫墓誌銘的人的大都是傳統文人,而文人與武人之間似乎有着天然的不對付。因此,我們看文人爲武人所撰寫的那些墓誌、碑文之類的便會感覺尤爲的有意思,他們究竟會隱惡揚善還是隱善揚惡亦或者是秉筆直書呢?

《五代武人之文》對於墓誌、碑文的研究,基本上是按照如下的流程進行。首先是墓誌、碑文的全文呈現,其中遺失、缺漏的部分會特別註明。對於墓誌、碑文會有一個詳細的釋文,對全文內容進行一個簡明扼要的分析,點明其內容所說的大體故事。然後是個案研究。其研究方法爲“五鬼搬運”、“數饅頭”等歷史研究方法。這個部分基本上就是研究墓誌主人公的生平經歷與歷史評價,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此部分的內容是結合墓誌與傳統史料如《舊五代史》、《冊府元龜》等一起看的,對於兩者衝突的部分或者一致的部分都會有一個表格來說明,尤其是對存在爭議部分的研究,尤其值得一看,因爲這可能會改變我們以往的一些認知。最後則是通過研究所得出的結論部分。

說到五代之亂,傳統觀點認爲“武人是主要的亂源”。但是在本書中通過編者對於五代時具有代表性的15篇墓誌、碑文的研究之後,此種觀點似乎頗有有失偏頗之處。例如在書中第三編中所提到的馬文操與馬全節事。其碑文便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去讚頌兩個人的武功與品德。尤其是在馬全節的碑文中,除了稱頌他的屢建奇功之外,還着重指出其恭恭禮儀,進退有度,居寵若驚,以榮爲畏,強調他的“武才”與“武德”,那麼具有這樣品德的人一定是於國爲君子與忠臣的,於家爲孝子的。因此,雖然五代的最顯著特點是武人割據專權,但是同時代的人也試圖通過神道碑等來宣揚功、德並重,以武功盡忠於國家之時,應恪尊武德,於家庭則當遵守傳統倫理。所以,五代雖亂,但是在上層統治者與朝廷來說,他們依然在通過各種手段去約束武人,去向他們灌輸道德觀念,使他們可以爲國盡忠,爲家盡孝。至於所謂“武人是主要的亂源”之說,主要還是來自於宋太祖,而宋太祖之所以有此言論,多半也是與其自身經歷有關,其本爲周將,被部將擁戴黃袍加身,成爲皇帝,這段經歷除了帶給他榮耀之外,同時帶來的還有對武將的忌憚,如此,便不如給他們加一個亂源的由頭,用來打擊武將,維護自己的統治吧!

《五代武人之文》的編者通過對五代時代表武人的墓誌碑文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到五代時武人多元的面貌,他們當然不會是我們想當然的大老粗一個,只會上陣殺敵,事實上,他們之中允文允武者大有人在,他們除了在戰場上通過殺敵立功之外,在兼任文職之時,也可以守土安民,對吏治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最常見的形象應該是文武兼習、文武兼仕與文武兼治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