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虹影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不记得为何把这本书放入我的书架,第一次读虹影的小说,但真的被其书中的真实一面感动啦!

书中作者不仅仅剖析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还描述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真实面目,这是迄今为止我读过的书中最敢于表达的一本书,也许是虹影已入英国国籍,更能无所顾忌吧。

书中的“我”叫小六六,出生于1962年,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开始了挨饿的生活,当然比起那些满地跑饥肠辘辘的孩子,还算是幸运的。当时那个大饥荒年代,一切的野菜都挖光了,连天上飞的麻雀、地上跑的老鼠都没了踪影,树还没长成叶子,刚抽出的嫩芽也都掰下来吃掉了。活着的人也没有气力去埋饿死的人,脸和身子都饿肿了,乞丐越来越多,却根本讨不到一口吃的,有的跑去吃观音土,吃在肚子里都发胀了,解不出大便,死时肚子像个大皮球。有的插着稻草卖儿卖女,举家奔逃,路边饿死的人连张破草席也没搭一块,有的人饿得连自己的娃儿死了都煮来吃。这是多么惨烈的一幕幕!为了填饱肚子,很少有几个人能够响当当拍胸膛说自家一清二白,的确如此。

虽然小时候听父辈描述那个饥荒年代的经历,但真在书中如此真实的描写,真是少之又少。作者记忆中没有享受过母亲抱在膝头的爱抚,她不仅仅忍受身体的饥饿,还在忍受情感的饥饿。

母亲逃婚从乡下来到重庆城里进了纱厂做工,意外的嫁给了袍哥,袍哥势力很大,结交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婚后生下了大姐,因为大姐是个女孩,母亲开始遭受家暴,倔强的母亲带着大姐离开了袍哥靠洗衣服谋生。

在船上做事的父亲,看上了善良、孤零、倔强的母亲,从此就有了二姐、三哥、四姐、五哥。五个孩子的母亲,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几年,饿得成天慌得六神无主,有时两眼一抹黑,而父亲却出了工伤事故,眼睛出了问题,父亲留在了医院,无助的母亲啊!

这时,家里来了一位能帮上母亲的人,他照顾着脚踝受伤的母亲,帮母亲料理家务和孩子,他省吃俭用甚至偷盗食堂粮食来维持这个家的六口人没有饿死。母亲大他十岁,他认了母亲做姐姐,也许是出于真实的感情,也许出于感恩,母亲和他走到了一起,而已经十六岁的大姐发现了他和母亲的秘密。在几年在外的父亲归家时,大姐把母亲的偷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大发雷霆打了母亲,母亲说肚子里有了孩子,别打了,父亲和母亲又抱头痛哭,为了这苦难的生活!

母亲提出流掉肚里的孩子,父亲没同意,说都是一条命了,就别伤害他了,他是无辜的。母亲肚里的孩子就是“我”——小六六,一个十八年来一直感觉不属于这个家的人,一个一直在家里被嫌弃被排挤的人,一个私生女。生父按法院判决,在我十八岁前不能来看我,但每月要付十八元抚养费。

十八年,我一直生活在迷雾里,我想揭开这个谜底,我想知道我是谁?我想得到一份缺失的情感。这时,历史老师走进我的世界里,我对他产生了强烈的爱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同时我刚刚发育成熟的身体也有一种对他的强烈渴望,渴望被亲吻被爱抚。而此时的历史老师也是一种情感饥渴状态,父亲的早逝,弟弟参加红卫兵造反派不同帮派意外身亡,母亲悲痛而逝,妻子的分居莫不关心,与朋友相聚的谈诗论赋一起读书,又被定义为纠集力量反革命行为。两个饥渴的心走到了一起,历史老师让我从女孩成为了女人,就这么一次,我怀上了他的孩子,这时的历史老师就在那个疯狂的下午之后选择了上吊结束生命,我忍痛做了流产手术。

十八岁了,我从陪伴我一手把我带大的养父那里没有感受到父爱,从满十八岁时来看我的生父那里没有感到丝毫父爱,从大我二十岁的历史老师那里也没有寻找到父爱。十八岁的我,成为了一个女人,我的内心充满了黑暗,我不能原谅生父,不能原谅母亲,不能原谅历史老师,我依然饥饿。

书的内容大体如此,如果用现在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来讲的话,作者将用一生来治愈童年,一个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终其一生。不想评论作者的家庭,更不想评论作者及其母亲,在那个年代,很多事是身不由己,你没有选择的权力,更没有选择的自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