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問答卷》29——樞密院童貫真實面目如何?

讀過《水滸傳》的人都會對樞密院童貫有這樣一個印象——奸臣。正是魯智深所說的滿朝奸邪中的重量級的一個。宋徽宗時朝政全由四大奸臣把持,趙佶就是個傀儡。四大奸臣是:蔡京、高俅、童貫、楊戩。

說童貫是奸臣的依據是,他在征討梁山時,大敗虧輸,空耗許多國家錢糧,折了許多軍馬。敗回東京之後,卻瞞着皇上,不報實情。還有就是參與設計害死了宋江和盧俊義。不過僅憑這兩點就給童貫戴上奸臣這樣沉重的帽子,未免有些過了。其實,童貫還有另一面,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他是一個頗有謀略,以國家大計爲重,不計較個人利益的官。

宋江帶領梁山好漢打祝家莊,打高唐州,打青州,打曾頭市,打北京大名府,又在元夜鬧了東京汴梁,聲勢搞得很大。滿朝文武百官爲求自保,沒有人敢毛遂自薦,請求帶兵前去征討梁山。特別是在陳宗善第一次招安失敗之後,更沒有人敢冒這個風險了。正在國家危難之際,樞密院童貫挺身而出,願爲國家效力:“鼠竊狗偷之徒,何足慮哉!區區不才,親引一支軍馬,克時定日,掃清水泊而回。”次日早朝,童貫又跪奏天子:“古人有云:‘孝當竭力,忠則盡命’,臣願效犬馬之勞,以除心腹之患。”

是不是忠臣,不是口頭上說的,太平時節也是看不出來的;只有到了危難之際,敢於挺身而出,爲國效力之人,纔算得上是忠臣!童貫正是在國家危難之際,敢於挺身而出,不惜冒着生命危險,也要爲國盡忠。

再有,從別人那裏可以得知,童貫是頗通謀略的,並不是那種靠溜鬚拍馬、阿諛奉承,靠行賄爬上去的無能之輩。“各飲罷酒,楊太尉也來執盞與童貫道:‘樞相素讀兵書,深知韜略,剿擒此寇,易如反掌;爭奈此賊潛伏水泊,地利未便,樞相到彼,必有良策。’”這個可不是同僚之間的阿諛奉承,互相吹捧,互相炒作。

看一下童貫是怎麼帶兵的就可見一斑了:“童貫執鞭,指點軍兵進發。怎見得軍容整肅,但見:兵分九隊,旗列五方。綠沉槍,點鋼槍,鴉角槍,布遍野光芒;青龍刀,偃月刀,雁翎刀,生滿天殺氣。雀畫弓,鐵胎弓,寶雕弓,對插飛魚袋內;射虎箭,狼牙箭,柳葉箭,齊攢獅子壺中。樺車弩,漆抹弩,腳登弩,排滿前軍;開山斧,偃月斧,宣花斧,緊隨中隊。竹節鞭,虎眼鞭,水磨鞭,齊懸在肘上;流星錘,雞心錘,飛抓錘,各帶在身邊。方天戟,豹尾翩翻;丈八矛,珠纏錯落。龍文劍掣一汪秋水,虎頭牌畫幾縷春雲。先鋒猛勇,領拔山開路之精兵;元帥英雄,統喝水斷橋之壯士。左統軍,右統軍,恢弘膽略;遠哨馬,近哨馬,馳騁威風。震天鼙鼓搖山嶽,映日旌旗避鬼神。”

就看這軍容,也可以看出,童貫是具備一個帥才的素質的。當然,最後兵敗不能把罪過都扣在童貫的身上,兩軍交戰,勝負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人家是主場作戰,首先地利上就佔了很大優勢,再者宋兵驕奢慣了,長時間未打過什麼大仗,都懈怠了,冷不丁來這麼一場硬仗,根本無法對敵。

而且童貫爲國家盡忠的氣節也很令人敬佩。張叔夜建議童貫不要急於征討,走曲線征討的路線,慢慢來。童貫聽了大怒,罵道:“都似你這等懦弱匹夫,畏刀避劍,貪生怕死,誤了國家大事,以致養成賊勢。吾今到此,有何懼哉!”言辭是激烈了一些,不過不無道理。正是因爲朝廷文武百官太過懦弱,畏刀避劍,貪生怕死,才使得梁山發展壯大起來,誤了國家大事。童貫這種大義凜然的氣節實在令人折服!說童貫回到東京之後瞞着天子,謊報軍情,也不準確。他是如實向蔡京彙報了戰況的,承認了自己損兵折將,耗了國家錢糧。是蔡京把實情瞞下來,對皇上撒了個善意的謊言。

再有,參與設計害死宋江和盧俊義一事,其實是一種誤解。童貫並沒有直接參與此事,請看原著:

當有殿帥府太尉高俅、楊戩,因見天子重禮厚賜宋江等這夥將校,心內好生不然。兩個自來商議道:“這宋江、盧俊義皆是我等仇人,今日倒喫他做了有功之臣,受朝廷這等恩賜,卻教他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我等省院官僚,如何不惹人恥笑?自古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楊戩道:“我有一計,先對付了盧俊義,便是絕了宋江一隻臂膊。這人十分英勇,若先對付了宋江,他若得知,必變了事,倒惹出一場不好。”高俅道:“願聞你的妙計如何。”楊戩道:“排出幾個廬州軍漢,來省院首告盧安撫,招軍買馬,積草屯糧,意在造反,便與他申呈去太師府啓奏,和這蔡太師都瞞了。等太師奏過天子,請旨定奪,卻令人賺他來京師。待上皇賜御食與他,於內下了些水銀,卻墜了那人腰腎,做用不得,便成不得大事。再差天使卻賜御酒與宋江喫,酒裏也與他下了慢藥,只消半月之間,一定沒救。”高俅道:“此計大妙!”

可見,設計陷害宋江和盧俊義這事完全是高俅和楊戩兩個老傢伙乾的,童貫也是被矇在鼓裏,不知道實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