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動機就真的能改變嗎?

今天我們接着講解《福格行爲模型》這本書,上一篇我們給出了福格行爲模型的表達式B=MVP,即行爲的發生,需要動機、能力和提示3大要素同時發揮作用。

這一講我們主要談論第一個要素:動機

大多數人認爲動機是行爲改變的真正驅動力,但事實並非如此。動機的確是行爲的驅動要素之一,但問題在於,動機往往是易變的。

作者福格講到:“動機就像是一位酒肉朋友,你可以和它一起玩樂,卻不能指望它會去機場接你。”

爲什麼很多人明明動機很強,卻就是無法改變呢?很可能是他們掉進了“機動猴子”的遊戲陷阱中,要想繞過這些陷阱,我們就必須瞭解動機具有的特點和規律,才能真正完成我們想做的事情。

福格認爲動機有5個特點:

1.動機很複雜

福格認爲動機有3個來源:你自己(你想要的),你希望通過採取行動可以得到的利益或受到的懲罰(胡蘿蔔加大棒),以及你的周遭環境(例如,所有朋友都在做這件事)。

爲了方便理解,福格創造了一個名爲“PAC小人”的人物形象。事實證明,人物(person)、行動(action)和情境(context)是理解人類行爲的基礎。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動機可以來源於這三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首先,動機可以源自一個人的內在:你想要做這個行爲。例如,很多人都想讓自己變得更有吸引力,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動機。其次,動機還可以源自和行爲相關的利益或懲罰,比如工作。大多數人都想躺平和環遊世界,但不工作就沒有錢,就沒法養家餬口,這讓我們有了工作的動機。最後,動機還可以源自情境(我們當前所處的環境)。假如你正參加慈善拍賣活動,這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很多人都在喝酒,而且拍賣師炒熱了氣氛,所有這一切就是情境(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是促使你拍下競拍品的動機。

動機也許會驅使你去做某件事,或者驅使你不做某件事。無論是哪種情況,動機總是存在的,它會推動你的行爲或者高於或者低於行動線,而這取決於它們在任何特定時刻的強弱程度。

動機很複雜,有時候它們看起來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理拔河比賽。相互衝突的動機可能會變成精神痛苦的源頭之一,比如“我想控制飲食,徹底戒除甜食,但我也真的很想喫那塊巧克力蛋糕”。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這種衝突可能會像蹺蹺板一樣忽上忽下。

更棘手的問題在於,我們經常會忽視動機。這是事實,我們或許並不完全瞭解想喫某種食物的慾望來自哪裏。比如,每天喫爆米花是因爲我真的很喜歡喫,還是因爲我很懷念以前一家人聚在一起邊喫爆米花邊看電影的那種溫情?

善變的、不明顯的、相互衝突的動機,是一個很難掌控的行爲要素。如果付出了努力卻未能讓自己或他人做出持久改變,我們就會感到挫敗。

2.動機衝上頂峯後會迅速回落

強烈的動機非常適合去做一次就能完成的真正困難的事情,此時行爲的位置高居行動線上方,比如,在危急時刻救孩子、扔掉家裏的所有垃圾食品、踩點衝到機場坐飛機、首次參加匿名戒酒會、一天內履行10項新年計劃……

然而,高水平動機是很難維持的。在行爲設計領域,我們將動機短期激增的現象稱爲動機波浪。你以前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你的動機衝到頂峯,隨後急轉直下。或許你會責備自己沒能堅持下來,但這不怪你,這就是動機在生活中的運作方式。

每年都有上億人蔘加在線課程,但絕大多數人會半途而廢。很多研究表明,最終結業人數只有不到10%。學生們一開始大都興致勃勃、專心致志,但之後他們的動機就會慢慢減弱。即使學費不能退還,也不能讓他們產生足夠的動機來完成課程。這樣的事情到處都有。

當我們動機高漲時,感覺“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相信任何事都能做到。這時候也許你陷入了人類思維的常見誤區,你高估了未來的動機。即便是自控力極強的人也同樣如此。其實這並不代表我們愚蠢、輕浮或容易上當受騙,只是說明我們是一個普通人。

3.動機波動十分頻繁

動機的波動十分頻繁,它甚至每分鐘都在波動。有一些微小的可預測的變化,那就是在一天之中意志力一直在減弱。在一天當中,時間越晚,做出複雜決定就會越困難。到了星期五晚上,自我提升的動機甚至會消失得一乾二淨。這些變化是你無法完全掌控動機的部分原因。

還有很多波動是不可預測的。假設你的女兒想去參加愛莉安娜·格蘭德的音樂會,爲了獲得允許而央求了你整整一星期,最後卻在音樂會前一天說不想去了。你可能想不到原因竟是她最好的朋友本來和她約好一起去的,卻突然臨時取消行程,這種行爲極大地打擊了她的動機。

不過,動機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是可以持久的。比如,一位總是很想和孫輩共度美好時光的祖母,或者是想在朋友們面前持續留下好印象的少年。我把這些持久的動機稱爲願望。

4.將動機用於追逐抽象概念無法產生結果

人們都渴望能過上更健康、壓力更小、更充實的生活,但問題是人們往往認爲,只要憑藉強烈的動機朝着目標前進,就能帶來持久的改變。因此,人們選擇關注願望和動機,但這個組合並不能產生結果。這種誤導性的思想是普遍存在的。

許多醫生的辦公室裏都會貼一些健康宣傳海報,上面畫着各種五顏六色的蔬菜,標題很可能是:喫掉彩虹!你第一眼看到它時可能會覺得“我需要喫更健康的食物”,但你並不確定接下來具體要做些什麼。喫多少綠色的食物、多少紅色的食物?那幅海報的意思是多喫沙拉和蘋果,對吧?總不能是在說薄荷冰激凌和紅甘草糖吧?你要“喫掉彩虹”的動機已經被激發出來,但你可能並不知道怎麼做。你或許會感到沮喪,甚至苛責自己。

擁有夢想和願望都是好事,宣傳健康意識也是好事。但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激勵自己或他人追逐不明確的概念上,則是錯誤的舉動。

5.僅憑動機無法實現長期改變

人們普遍認爲,能否改變行爲從而取得進步,主要取決於個人的能動性和選擇。很多人還認爲,只要找到正確的動機,就能順利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這通常是一個抽象概念)。這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模式,它將責任直接歸咎於你自身或你的能力,或你無法激勵自己這一點。

福格認爲,當人們只關注動機時,就會忽視另外兩個行爲要素:能力和提示。然而在福格行爲模型的3個要素中,動機是最不可預測和最不可靠的。要想獲得持久的改變,僅靠動機是不夠的,因爲你多半無法維持它,也可能無法對它進行可靠的操作或設計。你要明白,這不是一種性格缺陷,而是人的本性。不要掉進動機猴子的陷阱,你必須想方設法繞開它們。

知道了“動機猴子”的這些特徵,怎樣才能繞過動機中存在的陷阱,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呢?這需要我們明確自己的願望,並找到實現願望的黃金行爲。讓我們下一篇文章再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