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0《紅與黑》【法國】司湯達

前言:前年準備考研的時候,在百科詞條中第一次接觸到《紅與黑》這個書名。當時就非常好奇這兩個顏色的寓意,但由於當時閒暇時間不多,就一直擱置了下來。最近在多抓魚囤書的時候,又看見了這本書的推薦,於是便開始拜讀。


正文: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它的故事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的兩起情殺案。一是1828年10月《司法公報》刊載的格勒諾布爾家庭教師安託萬·貝爾德槍殺女僱主。二是他在《羅馬漫步》中談到的巴黎木匠拉法格殺死企圖用金錢勾引他妻子的資產者。受這兩起案件的影響,司湯達認爲上層階級的人們,似乎已失去了感情和行動的能力,而在下等階級裏,卻保留了這一切。於是他決定將這兩個案件融合起來,並加入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創作一部有深刻意義的長篇小說。

小說原名是《於連》,出版時改爲更具象徵意義的《紅與黑》。人們認爲書名中的“紅”是指的是拿破崙時期軍服的顏色,象徵着拿破崙時代。“黑”指的是王朝復辟時期僧侶衣服的顏色,象徵着教會的黑暗統治。從於連的一生來看,紅色還可以象徵追求的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意義的樣子。

該小說以法國弗朗什爲時代背景,主人公於連是當地一個木匠的兒子,他自小聰穎好學,深受啓蒙思想薰陶,具有反抗精神。19歲那年,他在市長德·瑞那家當家庭教師,因與市長夫人有曖昧關係,被迫離開小城,進了貝尚松神學院學習,後又因院內黨派鬥爭離開省城來到巴黎,給德·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祕書。因才華出衆,他頗受侯爵賞識,並博得其女兒瑪蒂爾德的好感。但正當他沉醉於名利雙收的美夢時,一封來自市長夫人的揭發信使之成爲泡影。氣憤之下,他試圖槍殺夫人。但事後得知夫人的揭發信是在懺悔教士強迫下寫的,他痛悔不已。在監獄裏,他不願申訴,而且拒絕接待探監的瑪蒂爾德小姐,只喜歡與市長夫人相處,最後終於上了斷頭臺。三天後,市長夫人也離開了人世。

於連是法國復辟時期個人奮鬥的典型例子,他既不同於只求溫飽的庸人,也不屬於甘願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於連的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幸福,他渴望幸福,渴望成爲上流社會的一員,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他想要擁有尊貴的地位,得到衆人的欽羨。

但某種程度上,於連也是“性格分裂”的人物。他一方面渴望從平民階層上升到神聖的受尊敬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充滿着對上層階級的仇視心理。他是一個理想、有抱負、不滿現狀、富有反抗精神的“理想型”青年。但於連最終失敗了,他的悲劇告訴我們:在復辟時期,一個有進取心的平民青年,試圖通過個人奮鬥躋身上流社會,卻又不願厚顏無恥地討好主子,喪盡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鮮血來染紅自己的肩章,最終只能成爲上流社會的“局外人”。

最後,於連在監獄中的那段時間,他從自己禁錮的思想中解脫出來,從社會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獲得了精神的自由。他脫下了往日一切僞裝的面具,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也找到了最真實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安靜的等待死後的再一次輪迴。那猶如傳奇故事般的短暫一生,看似經歷了讓普通人羨慕的人上人的貴族生活,到頭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不過是以前他努力想要擺脫的普通人的生活。到他死的時候才恍然明悟:自己看似什麼都擁有過,卻什麼也沒有真正屬於過自己。

無論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都會遇見屬於我們自己的紅與黑,都會遇見兩個自我,一個是外在堅強的自我,另一個是內心深處脆弱的自我。但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野心,如果控制不好,就會被社會的洪流捲走,迷失自我。就像於連一樣,面臨死亡的時刻才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結語:生命是充滿缺陷的,消除所有的缺陷就等於奪取了故事的生命,一個有瑕疵但活生生的故事還比一個完美的故事更加有力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