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是因爲誤解了一件事

“人民日報”發了一個名爲《2021年只剩下10%了》的視頻,放出來便刷屏網絡,大家紛紛哀嘆:這一年好像什麼都沒幹,年初立下的雄心壯志也沒實現,這麼快又要結束了。

網上有個冷笑話,是這樣描述這些人的——

年初的時候:“我今年一定要做成xxx!!!”

到了年末,繼續振臂高呼:“我明年一定要做成xxx!!!”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話:“有志之人立常志,無志之人常立志。”

我們都向往着當那個“立長志”的高手,但事實上,“常立志”纔是一般人的常態。


1、爲什麼我們總是能說到卻沒法做到?

希望我們都能記住一個最基本的常識——

有想法和有能力,是兩碼事。

有想法是好事,但別把你的想法當成自己的本事。

因爲腦子裏的想法只是想法,假如你不能永實際行動,讓抽象的想法變成每個人都能看見的現實,不管利用各種傳播載體呈現的文字、圖片,音視頻,還是職場裏一個個具體的項目,又或者是事業的成果,那麼這些想法,永遠只能成爲空談。

真正的本事,需要積累,需要與現實發生一次又一次的碰撞,甚至碰到頭破血流,然後融入自己的血液,刻在自己的骨頭裏,讓它成爲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這個時候,當你把引以爲傲的本事呈現在別人面前的時候,對方纔會恍然大悟,並心悅誠服地想:那是真真正正屬於你的東西,而不是別人的。

所以說,在新年之初許下一堆願望並沒什麼了不起,到了年末,能把這張願望清單都實現了的人,纔是真正的了不起。


2、要怎樣做,才能真正地“知行合一”?

首先,我們必須搞清楚,我們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爲什麼這些事情我們非做不可。

比如說,小A立下了一個flag:今年要閱讀100本書。

如果小A沒辦法搞清楚,他是不是真的需要讀100本書,以及非讀這麼多書不可,那這條願望就跟廢紙沒有任何區別。

在這裏,給大家介紹一個簡單實用的工具,叫做“5Why法”,就是通過問5個或者以上的問題,一直尋根究底,它基本上就可以爲你解決大多數暫時無法理清的問題

問:小A讀書只是爲了讀書嗎?

答:他可能只是想提升自己。

問:他要提升自己,真的只有讀書這個途徑嗎?

答:不一定,他還可以去聽書,上課。

問:那爲什麼非要讀書呢?上課不可以嗎?

答:當然可以,只是讀書對小A來說更方便,且成本更小。

問:除了成本問題,讀書這個選項更優於其他選項的原因是什麼?

答:對小A來說,通過讀書來成長的方式,能更好地靈活運用自己的時間。

問:那麼小A有必要讀100本書那麼多嗎?

答:這要看小A是想淺嘗輒止,還是追求深度閱讀了。畢竟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

問:如果小A要深度閱讀,該如何去選書?

答:這得看小A自己需要提升的領域是什麼,以及這些領域裏有多少本值得一讀的書,再製定詳細的執行計劃。


到這裏,我們基本上就可以確定,小A的讀書計劃從客觀上是有必要執行的,只是執行計劃需要從長計議。

那該如何去執行?

這就要看小A想提升自己哪方面的能力。

如果他想進修心理學,必然要找心理學專業領域的書來讀;如果想提升文學審美水平,就必定要去讀一些中外名著;假如他要搞科研,那他就應該把重心放在閱讀他專攻的領域的文獻上……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就只有一句話:我們要立足在實際問題上,然後從自己能着手的地方,開始慢慢地解決它。

因爲解決問題的過程,纔是我們塑造能力、升級自己的過程。


總結

那些不斷腳踏實地、迭代自己的人,正在積極地改變這個世界。

而讓拖延成爲慣性,只有空想而不付諸實際行動的人,他們其實也在改變世界——只是他們讓自己的世界失去了一切的可能。

2021年快結束了,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抓住每一次機會,珍惜每一寸光陰,去做那些能帶給我們價值的事,並遠離消耗我們的事。

這是一個渴望成長的成年人,應當秉持的最基本原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