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对冲基金之父”达利欧一生的这个练习,强烈推荐 01 . / 静坐冥想到底有意义吗? 02. / 关键是呼吸 03. / 不要执着于相 04. / 静坐冥想的好处

图|来源网络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前几天看到一个关于“世界对冲基金之父”瑞·达利欧的采访,达利欧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如何从学渣转变成学霸,最后创办桥水基金的逆袭经历。

在采访中,达利欧不止一次的提到,这一生有这些成就全部要归功于一个练习,这个练习对他帮助最大,直到今天仍然坚持在做的一个练习就是:每天静坐冥想15分钟。

当然这个说法也许是西方人略带夸张的表述,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冥想给达利欧带来的好处巨大。

很多人在提到冥想的时候都觉得,这什么鬼,就这样坐着闭着眼睛,感觉像怪人,而且你们提到的感受到的什么现象听起来很玄。

就我自己静坐冥想这么长时间,有时间晚上在家里打坐一会儿,老公从我身边走过都会说“又开始神经兮兮了”。

其实目前,根据不完全统计,超过80%的世界领军人物,还有明星都有每天静坐冥想的习惯。

而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像谷歌、苹果、Facebook、雅虎、高盛、福特……等都会给员工提供冥想培训课程。

几乎你想得出来的欧美 500 强企业都有给员工提供冥想课程。

西点军校设有专门的冥想课程,海豹突击队通过冥想训练让队员达到集体心流状态。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伯克利大学等都成立有冥想研究中心。

01 .

/

静坐冥想到底有意义吗?

最近,我在杨定一博士和他女儿杨元宁合作的一本书《静坐》中,终于看到了对于静坐冥想非常系统科学的解释。

杨定一是谁?

6岁随父亲移民巴西,13岁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巴西利亚医学院,21岁取得美国洛克菲勒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医学双博士,21岁担任该大学分子免疫及细胞生物系主任(这所大学虽小,却拥有全世界近30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可以说杨定一博士一直是和这些科学家一起学习工作。

但做科学研究的同时,他对于静坐冥想非常感兴趣,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境界和格局,立下“用预防医学造福地球七十亿人口”的大愿。

一位科学家怎么会对静坐冥想感兴趣。与其说感兴趣,倒不如说是使命的驱动。

用杨博士自己的话来讲,尽管一直忙于癌症和免疫领域的研究,但其实自己很早就踏上了身心灵探索之旅了。

倒不是什么重大人生变故让他走这条路,恰恰是因为科学的素养让他放下了先入为主的成见,放下了好坏批判,以开放的心态去尝试静坐冥想的滋味,而不预设任何期待。

就这样不抱有任何期待,只是去静坐冥想而已,竟然发现了一个只能用超乎“奇迹”来形容的天地。在这个过程中,杨博士有生以来所有的人生问题都找到了答案,这让这位科学家坚定的相信这种超乎人类极限的传统方式可以打开一个人的新世界。

那有很多人会问,我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去静坐冥想,不是吃饱了吗?

不过要知道人生没有完全一帆风顺的时候,在遇到困难无解的时候,在迫切想知道一个还未涉足的领域的时候,谁能给你答案?

书中杨博士给到的答案是:就是你的心。

你的心怎么会告诉你答案呢?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静坐冥想。

当你能和你的心合一,与宇宙大生命合一,你的内心会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并且这就是最正确的选择,无数的案例显示,这种信息精准到自己都吃惊。

02.

/

关键是呼吸

很多人会问,我如何开始静坐冥想?难不难?

其实太简单了,又太难了,为什么呢?

简单的是方法,方法已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难的是什么,难的就是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去做。

书中杨定一博士推荐的2个也是非常简单的方法,都和呼吸有关。

1.数息

静坐的时候专注于吸气与吐气,把注意力放在鼻尖或下丹田。下丹田是道家的术语,也就是“气”或生命能量的根源,可以想象成在肚脐下方约三指宽的位置或肚脐和耻骨的正中央。

每一次吸气,只需知道自己在吸气,轻轻吸气,观察吸气的过程,直到吸满了气为止。吸气时,开始数“一”,直到吐完气为止。重复同样的吸气、吐气循环,同样的,吸气、吐气时数“二”。

每个吸气、吐气循环计数一次,只有吸气时才计数,直到数完“十”为止,再回到“一”重新计数。不断重复“一”到“十”的吸气、吐气循环,直到静坐时间结束。

这一过程越来越熟练之后,可以开始留意呼吸的质地,留意一呼一吸之间随之而来的温暖、微微刺痛,以及其他伴随着呼吸而来的各种感受,留意所观察到的每一个特质。

2.观息

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熟练于数息法之后,自然衍生出来的方法,让心灵观察呼吸的整体和片段的特质。同样的,你可以将注意力放在鼻尖或下丹田,仿佛站在鼻尖或下丹田这一制高点上,观照着自己呼吸的过程——全心观照吸进来的气,全心观照呼出去的气。

缓慢但仔细地注视着随着一呼一吸而生的所有觉受,但是,不要干扰呼吸的自然过程。吸进来的气是暖还是冷?是长还是短?这气息令人愉悦吗?只感觉到呼吸本身,还是同时有其他觉受呢?就这样,缓缓地徜徉一呼一吸,同时留意伴随着呼吸而来的种种特质。

随着心灵逐渐平静,特别留意在吐气结束时,到下一次吸气之前的短暂停留。和之前一样,轻轻地剖析这段“暂停”的性质。不需要试图延长或缩短,只需观看。

3.止息

止息就是在吸和呼之间的那几秒会有空隙,在这微妙的几秒,若能练习止息,很容易会深深的进入自己的内在,进而体验到与宇宙万物合一的感觉。

就像诗人鲁米说的:“你不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而是一滴水里的整片大海。”

03.

/

不要执着于相

在静坐冥想的初级阶段,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执著。听到或者看到一些人讲过,在静坐冥想中会看到一些神奇的光,甚至会看到佛陀、耶稣等等的人物在眼前显现。

初次听到这些觉得特别神奇,而且很多人会为了追求看到或者听到某些东西而进入静坐冥想之中。就是为了追求这种“相”而去做这件事。

而杨定一博士在书中提到:本来你是一心一意地踏入静坐,你等于向全宇宙宣告了想要改变人生、渴望了解真相,除了人生与存在的真相以外,一概都不可取。

一来你会为了追求这些幻想而去寻找各种静坐技巧,二来你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尝试层出不穷的新方法上,反而只会被困在这种境地里,无法进入更高境界。

所以,若是学会了一种静坐冥想的方法就不要再换其他的,因为任何技巧都需要时间和不断地练习,才能臻至完美之境。一心一意地往目标前进,你自然会明白,所有的技巧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你不需要四处寻法,到头来,自会掌握每一种方法的诀窍的。

所以,书中一开篇就提到了,静坐无关乎任何,只是静坐本身而已。

04.

/

静坐冥想的好处

尽管一直有人质疑静坐冥想这个方法,一直觉得是伪科学,是玄学,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静坐冥想给人生带来巨大改变的原因。

杨定一博士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想用非常科学的解释告诉大家,其实这些力量是存在的,而且是每一个人本身具有的,只是被外在的环境给封闭起来了而已。

在研究所的时候,杨博士做了一个为期四周的实验,共有67名心理系大学部学生参与实验,并以“正负向情绪量表”评估,这一量表包含20个标准,10个评估快乐或兴奋等正向感受,另外10个测量不满足或沮丧等负向感受。

在实验中,一组学生每天要练习“感恩”及“想象并活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另一组则有意识的进行负向思考。

研究结果表明,持续而有意识地引发积极思考的那组在评估表中的“快乐、兴奋”等正向的情绪分值非常高。而另一组的负向分值却一直是下降趋势。

另一个实验是著名的修女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180位修女在22岁时写的自传,从里头表达了积极或消极情感的文字,评估年轻时的情绪状态与活得长寿是否有关。

他们搜集了修女的存活率和寿命,并依自传中正向文句出现的次数分成四组。第一组修女的自传内容最不正向,平均寿命为86.6岁;第二、三组的平均寿命各为86.8岁和90岁。随着自传内容的正向信息上升,第四组的平均寿命为93.5岁。

从这项研究的结果看来,最快乐的修女的平均寿命比最不快乐的修女整整多了6.9年。

这些都是一些实验研究数据。

就静坐本身而已对身体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最直接的就是会让心跳和呼吸速率减缓,这会让身体进入非常放松的状态,而大脑却处于清醒状态。说白了就是能减少身体能量消耗,且会提升大脑的思考效率。

另外,对于白天思考过度,工作上琐碎事情过多,夜里睡不好的人也能从这个方法获益良多,因为心静之后,很多烦恼将不再是烦恼。而且将注意力放在下半身,也有降低血压的效果。这是身体层面的意义。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坚持静坐冥想的人,对于人生的真相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在遇到各种境遇时能用更豁达的积极心态去应对,也能更好的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会再执着于生活中各种烦恼琐碎,转而专注于创造力。

最近我也一直把静坐冥想的方法推荐给身边一些同事,因为她们看到我身上的各种改变都非常吃惊,一直在追问我缘由,我只是告诉她们,自己有意愿改变的话,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不过我也发现有些朋友依然会受困于选择哪个冥想技巧,什么内容的语音引导是最好的,每天要做吗?一天要练习多久最好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只能告诉大家,万千法门,同归方寸,现在市面上静坐冥想的音频太多了,喜马拉雅上面就有很多免费的,选一个自己听着舒服的有感觉的就可以。至于一次练习多长时间根据个人情况来定就可以了。

最后,还是那句话,不带任何目的性的去做就好,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心存慈悲,心存怜悯。

了悟真实自性,活出充满喜悦的人生。

活在喜悦中,也让人喜悦。

活在光明中,也分享光明给他人。

活在希望中,也为别人点燃希望。

活在爱里,也将爱分施众人。

活得尽兴,也让他人活出完整的意义。活在智慧中,让智慧滋润尚未开窍的人。

当一个光明、希望、喜悦与爱的引路人。

——《静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