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第一顿(炖)羊肉 01 02 03

文/怀左

01

昨天早上出门时,外面铺了薄薄的雪,果然是立冬,冷风一吹,冬的感觉就来了。

因为二胖单位有事,她早早起床收拾,然后我骑车把她送到地铁口。归来时,已是中午,她进门的第一句话是:“真累死了,又冷又饿,我要吃螺蛳粉。”

起锅、烧水、洗青菜、切火腿、打鸡蛋,偶尔一顿的螺蛳粉,碗里必须得满满当当。二胖一个人吃了一大碗,而我,一边看书一边嗑了些瓜子。

中午我一般不吃饭,要么直接硬扛,要么吃点小零食。

考虑周末应该给她做点好吃的,再加上立冬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决定拿出十月从陕北带下来的羊肉,炖一锅。一个月前,我已经把炖羊肉的方法和所需配料牢牢记住,所以虽然她不相信我能做好,但我还是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人总是盲目信任老家的味道,其实味道可以复制,真正藏心里的,更重要的,是那个环境。

在陕北老家,每次我们回去,都能吃到热乎乎的炖羊肉。

肉切块,在锅中翻腾至熟时,香气四溢,直冲人的面门。取碗,捞面,盖上羊肉和汁水,配上提前准备好的香菜葱末小咸菜,一口肉一口面一口嘎嘣脆的咸菜,大快朵颐,大汗淋漓。

陕北的炖羊肉,香而不膻,有嚼头,纹理自然,肉软而有弹性,一口羊肉一口面,口味滋味千千万。当然,一碗肯定是不够的。

想着那个香味还有上次学到的做法,昨天我先洗肉、泡出血水、焯水、热水冲洗、加水加料炖、最后半小时加盐。足足炖了两个小时后,肉熟而软,入口清香。(说一下加的料,大块葱姜、花椒、干辣椒、盐,其他不需要)

再煮面,即成一碗羊肉面。



本来还应该准备一些葱花香菜,但昨天的气温实在太低,我也懒得出门,于是就用小萝卜干代替。许久未吃羊肉,闻到那个香味就想直接下口,两碗羊肉面下肚,肚子直接鼓了起来。

吃饭的时候确实香,但洗锅是真麻烦,羊油粘性大,粘锅,不好清理。没办法,只能用热水加洗洁精,一点点擦拭干净,也算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了。

爱吃饭的人,总会学着自己鼓捣点花样。

传闻苏轼被流放,因薪资微薄,只能拜托杀羊的人私下给他留点羊脊骨,回家煮熟后拿盐和酒腌一腌,然后烤至微焦食用。不得不说,他很懂生活,不仅会吃,还经常发明新做法,后来还发现杏仁茶与羊肉同煮可以去膻,并多次给弟弟写信说羊肉的美味。

这是有文化的吃货,也是人类文明的点点星光。

另外一个我喜欢的吃货便是汪曾祺,他每篇写饮食的小随笔都把我看饿,什么火腿啦,汽锅鸡啦,总把我看饿。以前看他的随笔,觉得很好写,都大白话,后来才发现真不容易,你对细节不了解、没有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以及一颗爱生活的心,根本连人家的影子也追不上。

感受一下汪曾祺笔下的鸡蛋饼:

最受欢迎的是—个广东老太太卖的鸡蛋饼:鸡蛋和面,入盐,加大量葱花,于平底锅上煎熟。广东老太太很舍得放猪油,饼在锅里煎得滋滋地响,实在是很大的诱惑。煎得之后,两面焦黄,径可一尺,卷而食之,极可解馋。 

吃货有文化,真可怕。


02

好饭要留在冬季,天冷,人饿,尤其一些热乎饭,摆出来就能给人幸福感。

夏天过于燥热,人心一浮,就容易没胃口,再好的饭,吃几口就饱,饭量相比冬季,也会小很多。前两个周末,我们在家吃了热腾腾的小火锅,可今年夏天,我们却连火锅底料都没买过。

冬夏的厨房也不一样,冬天还好,夏天做饭时,厨房真像桑拿房,边做边流汗,门口必须得加一台小风扇。一般饭做好时,那个做饭的人也就没大胃口了,精力随着汗已消耗大半,随之而去的,还有对美食的向往与喜爱。

所以说,吃饭需要心情。

心情好,一般的饭也能刻在短暂的记忆里,心情差,再好的饭也实在吃不下。

以前在武汉读书,冬天早上我就想喜欢吃热干面,面加小萝卜干,葱花一撒,盖个煎蛋,再来一杯热乎乎的豆浆,大口嚼面,那个真叫美。

我是一个基本不挑食的人,南来北往的很多食物,我都吃得惯。在我看来,这是一项极优良的品质,可以让我在这短短的一生中,随着脚步,品尝各地的风味。这里,我得戳戳一下某人(我媳妇),不能只陷于自己家乡的口味,饮食还是要包容一些。(随口一提哈)

就地方而言,基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陕北地区把土豆称为洋芋,除了基本的炒土豆丝土豆块之外,还有洋芋擦擦等一系列我之前听都没听过的食物,也算是把土豆做出了花。

跟我们山西一样,变着花样做面食。冬天在我家,几袋面,大白菜,加上之前灌好的西红柿,其他东西都可以不吃。

从贫穷年代过来的人,知道生活的不易。小时候我爸妈和我说最多的话,就是要珍惜粮食,然后大段叙述他们以前有多难,连玉米面都吃不上。当时我能看到他们脸上的悲伤,但能感知到的,也只一星半点。

不过我小时候想吃个鸡鸭鱼,也真不容易,要么就等过年,要么就是谁家办红白事。那时候看鸡腿,可真是个好东西,油乎乎的拿在手里,就如同举起了人类文明的小火炬一般。

可能文明之初,必须得先吃饱饭。

现在大家的条件都好了,别说偶尔一个鸡腿,就是天天吃也没什么问题,但以前的那种味道,却再也回不来了。唯一还能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就是自己做饭。

做饭不易,鼓捣半天,切菜上料,最后吃饭时也会多一分珍惜,尝尝那个味有没有进到菜里,试试肉的香味有没有激发出来。这自然要比坐着等人家做多了点意思,因为里面有自己的劳动。

你是万千蔬菜里的一根小辣椒,因为我的选择,你变成了美味的辣椒炒肉。

我是万千路人中的一个,因为你的选择,那天晚上我才得以吃饱。

这有点像《小王子》里讲的驯服,互相选择,互相成就。


03

鲁迅写过冬季捕鸟。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他这样写: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我冬天时没补过鸟,最喜欢的活动,是烤红薯。山西农村,以前每家每户屋子里都有小火炉,选那种红芯的糖红薯,放在火炉偏上的位置,搁好,剩下的交给时间。

天冷时,在炉子上撒些花生,略微一烤,几个人围着火炉边烤火边吃花生,也是极好的。也可以吃瓜子,皮儿直接扔在火炉盖上,快满时把盖儿一翻,碎皮很快就会被火苗舔尽。

吃的不是瓜子,而是那股子温暖。

回头看,无论是烤火、炖羊肉或者吃火锅,都是希望在寒冷的冬季找些温暖。暖意是人们过冬的希望和依靠,回家吃饭,进屋烤火,像一个个小火苗,燃烧在农家人的心里。

虽然上高中以后一直在努力往外走,但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可能离开我们那个小山村,心在那里,童年在那里,很多美好的回忆也都在那里。

在我人生的座标系中,我们村是原点,之后不管我走到哪个象限,原点都在我的心里。

那里有我最丰富的记忆,最有趣的人,最美的味道,也有我最扎实的童年。我第一次学“老马识途”这个成语时,我觉得是马的记忆力好,现在看,也许是对那段路,老马太熟悉了。

我们人也一样,最开始最熟悉的东西,一辈子也忘不了。

因为那些日子,我们的眼睛刚打开,懵懂无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努力把所有看到的听到的东西都牢牢记在心里。新奇,会让日子变慢,把记忆拉长,所以后来的日子无论怎么过,都没有了童年的味道。

那时候是探索,长大后是重复,一天同样24小时,但心境不一样了。

又一个冬天,2021年的冬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