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你能讀懂的《資治通鑑》:和你一起看古代政治,聊現代生活

“你喜歡歷史嗎?”

“喜歡啊~我讀過好多……”

“那你讀過《資治通鑑》嗎?”

“司馬光寫的那本嗎?”

“對”

當官必讀書目,學史必讀……”

“那你讀過嗎?”

“沒有……太厚了,不好讀,讀個開頭就讀不下去了……”

即使是喜歡歷史的人,在面對像《資治通鑑》這種大部頭的書,也會退避三舍,讀不進去。一方面是這類書很考驗讀者的知識儲備;另外一方面也很耗費時間,因爲要邊讀邊翻閱資料,可能同樣讀10頁,讀這類書就要多花2~3倍的時間,去消化、理解

雖然這類書的歷史、學術、現實的價值很大,讀一本書,相當於讀好幾本書,但還是很少有非專業的人,願意挑戰它。而《資治通鑑熊逸版第1輯》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既讓你讀得懂,又幫你去很好的理解整個內容的脈絡,帶你探索歷史和人物。

《資治通鑑》最初叫《通志》,後宋神宗重命名爲《資治通鑑》,意爲:一部對治理國家特別有幫助的中國通史。內容從周朝開始,即公元前403年。書的作者是我們熟悉的司馬光——沒錯就是那個小時候砸缸的孩子。北宋年間政治鬥爭失敗的他,退居二線,開始閉門寫書,與其說是打發閒暇時間,不如說是用筆當武器,爲自己的失敗扳回一成。

據說司馬光在創作的時候,已經54歲,可謂是嘔心瀝血。不僅組織了智囊團爲自己出謀劃策,還參考了300多種資料,但可惜的是他並沒有看到這本書出版發行。而爲了更好的解讀這本書,作者熊逸希望將那些資料都讀一遍,但可惜的是,其中的很大部分資料,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值得慶幸的是,在科技不斷髮展的今天,也爲他提供了很多司馬光未曾閱覽過的資料,也幫我們增加很多現代化的思考在其中。

《資治通鑑熊逸版第1輯》的作者熊逸,稱自己的創作環境與當初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一樣,都是在封閉隔離的條件下。同時,在介紹了自己疫情生活時,他這樣說到:“對我的生活影響不大,畢竟我的日常,並不比小區裏的狗活動範圍大,交際圈更廣”

他的風趣幽默,讓那些生澀的歷史事件、歷史知識,都變得特別生動有趣,甚至還披上了現代的外衣,以此透析歷史,將古代政治與當代的個人發展、公司運營結合,讓歷史不只是歷史,還結合了現如今的社會形態、組織結構,讓《資治通鑑》成爲了一部現代企業管理寶典

與傳統對《資治通鑑》的認知不同,作者熊逸認爲:《資治通鑑》不是史官的史書,是政治家的史書,是一部歷史哲學專著。現代人讀史書最大的意義在於“以史爲鑑”。所以,在書中,我們可以在歷史人物的身上洞見哲學,還可以從歷史事件上學習成長、經營理念。比如,在開篇講到的“三家分晉”中,你可以瞭解到:

(一)寧用“愚人”,不用“小人”

“三家分晉”這件事,暫不討論其歷史、政治價值,只從因果來說,這是一個反派自食惡果的故事。主要人物“智瑤”,就是這個故事的反派,大肆吞併其他貴族的領地,先用“預先取之,必先予之”一計,嚐到甜頭後,開始膨脹,直接開口向其他家族索要土地。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結果他遇到了個硬釘子——趙家趙無恤,結果沒侵略成別人,反被吞併了。

這件事追根溯源,要到立智瑤爲繼承人這件事。事實上,他並非是唯一的人選,也不是最好的人選,甚至還被長老智果質疑說:他是有才無德之人。在書中,司馬光按照才和德的不同配比劃分出四類人:“德才兼備的是聖人,無德無才的是愚人,德超過才的是君子,才超過德的是小人”,而智瑤就是最後一種。

在“三家分晉”這件事中,小人因其德行不足,無法讓人信服,且大多數的情況下愛做損人利已之事,最重要的是慾望、野心,遠遠超過了他的能力範疇

由此可見,在公司選人、用人時,要擦亮眼睛,寧用“愚人”,不用“小人”。因“才”可以後天彌補,而“德”大部分是先天自帶,而這個道理也同樣適合作爲我們擇友的標準。

(二)認清自己,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智家的失敗並非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智瑤只能說是加速了失敗。從書中的分析來看,在幾大家族中,智家雖然在當時是最強的,但從前底子薄,而且人緣不好。那麼,他是如何強大的呢?

對此,書中是這樣寫的:“強大通常有四個來源:一是組織結構優化,二是技術革命,三是對外掠奪,四是對內盤剝。”顯然,智家的強大是從後面兩個因素而來,但智瑤只看到了他自身的強大之處,卻忘記了曾經“底子薄和人緣不好”這兩個背景,最後工大讓智家像煙花一樣,榮光一時,然後消失。

所以,一個人、一個組織要想成功,首先要學會認清自己,不僅僅要看到自身的長處,還要了解自己的缺點,然後因勢利導,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三)長期主義,做大事者眼光要放長遠

爲什麼明明眼看着就要被吞併,而趙無恤卻能堅守晉陽三年,甚至反敗爲勝,其最大的原因在於“長期主義”的戰略謀劃。對此,他要感謝兩個人:一個人是他的父親趙鞅,另外一個是尹鐸。

在尹鐸去晉陽之前,他問趙鞅一個問題:“是想把晉陽當成糧倉儲備,還是想做最後的屏障?”兩者有什麼區別呢?一個是物資供應地,一個是最後的港灣;一個可以肆意盤剝,一個要盡心籠絡……更深入思考的話,一個是“以君爲主”,一個是“以民爲主”。最終趙鞅選擇了後者,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爲長遠計的,也正因此,才得以讓趙氏一族存活、發展。

諸如上述的認知,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熊逸以一種別樣的方式,爲我們解讀《資治通鑑》這本書,讓我們瞭解歷史的同時,也學會了反思歷史。歷史雖然是昨天,但我們首先要懂得回望昨天,才能立足今天,展望明天。

熊逸說:“我們讀歷史,尤其是時代久遠的歷史,既要保持考據家的警醒,也要保持一種小孩子讀童話寓言的心態。

所以,如果你想讀一本歷史專著,但不知道選什麼?如果你在工作上總是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提升?如果你的生活總是充滿坎坷,卻不知如何應對……那不妨翻開《資治通鑑熊逸版第1輯》,瞭解歷史,反思當下,籌劃未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