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學做人

十一月初,我決定用一個月的時間精讀《論語》,到昨天(25日)爲止,第一遍算是通讀完了。第二遍讀時才寫讀書筆記,如今只寫到第六篇《雍也》,準備慢慢地寫下去。《論語》共有二十篇文章,對於一年可讀百本書的我來說,讀了25天真夠慢的,可是對於儒家經典書來說,讀得還是夠快的了,一輩子都可能讀不夠呢?

一、爲什麼讀《論語》?

多年前,我去復旦大學進修,看到校園裏有一條醒目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當時覺得似曾相識,但忘了出處,問度娘才知道這句話出於《論語 子張》,意思是知識要淵博,還得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得獨立思考。像這樣凝鍊的格言,《論語》中還有很多,如“己所勿欲,勿使於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溫良恭儉讓”“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等等。

雖然我在寫文章中也會用到《論語》中的格言,可從來沒有想過靜下心來去讀,總以爲《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弟子的弟子收集的孔子警句而成的一本格言集,隨便翻翻,熟讀幾句格言就夠了。

隨着社會閱歷的增加,讀書的增多,覺得儒家思想滲透在了自己的言行中。家國情懷,忠孝治家,中庸之道,修身養性等思想,追根問源,均來自孔子的學說,正好疫情關係,我被隔離在家,沒人打擾,可以靜心讀書。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也是我們瞭解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讀書不僅爲自己,也是爲社會,爲國家。

二《論語》講了什麼?

《論語》是孔門弟子的悉心編排,首尾一貫,條理井然,是有機的整體,而不是相互沒有聯繫的格言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要達到仁的境界很難,必須先做君子,再做仁人,再做聖人。

1、好學

從“學而”開始,就講好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是一輩子的事,要不斷學習,溫故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必須帶着問題去學習,邊學習邊思考,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將一無所獲。“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要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的無知,認真學習,不要不懂裝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要敏銳地學習新的知識,不管年齡大小,地位高低,只要有比能力強,知識豐富,就要向他學習,三人行,必有吾師。

有人問孔子那麼高的學識哪兒來的,子貢回答老師無常師,參加祭祀大典什麼都會問,真的做到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自己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2、行孝

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孝敬長輩,這樣的孝子纔會有家國情懷,能夠爲國盡忠。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不敬的人,怎麼會善待他人。“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行孝從不違開始,做子女的不要違背父母的意志,做官員的不要違背天下人的意志。父母如何愛你,你也應該如何愛他們,行孝要內心和言行相統一,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最難得的是色難,就是態度恭敬。在家是孝,在國是忠,愛父母擴大至愛天下人,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仁政

治家就是治國,爲政者應該懂得人情世故,以禮來規範人的言行和社會秩序,以孝來齊家,以德來治國。

孔子推崇周孔,“克己復禮以爲仁”,認爲爲官者要能安貧樂道,以禮處處事,還要寬廣胸懷,仁愛他人,推己及人。要先立己,再立人,做仁人君子。君子有四道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自己學問做好了,“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

4、交友

首先是直道而行,對待朋友能幫則幫,不能幫用不着轉着彎去幫。比如朋友來借錢,自己沒有的話可以直說,不要出面去問別人借了來,再轉借給他。其次是以誠相待,“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第三要結交益友,遠離損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論語》中許多地方講到要做君子,不能做小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要以仁德一以貫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自“子曰:學而時習之”開始,至 “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結束。二十篇連起來,都是學問。學問不是知識,不是文字,學問是拿人生修養來體驗,隨時隨地來學習,才能達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