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人生這個發散性問題的答案

我們看待世界應該從整體思維出發,也就是把世界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看作割裂的原子和分子。就像對待孩子寬鬆還是嚴厲?對待公司公平還是效率?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合適就行。但《解惑》卻說要用整體思維方法去看待,從更高層次去解決兩者的矛盾。

-1-喪失整體思維的地圖。

思想需要地圖,就像沒有標註教堂的地圖去不到教堂,地圖是錯的,你就去不到目的地。學校教育的地圖,培養了考試機器;思想家讓人類放棄了整體思維,轉向細節的、分裂的思維,人就找不到正確的答案。

比如有人將世界分成四個層次:

M(無機物);

M+X(生命力)=植物;

植物+Y(意識)=動物;

動物+Z(自我意識)=人類。

-2-思想的整合

心智模式進化的核心就是能夠從被動走向主動。“我是被逼的,我是沒辦法的”更接近動植物那一端;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可以自己做出選擇,更接近人這一端。

人一體化的進程,就是要求追求內在的整合同化,反對分裂。但大量的人人往往是割裂的,比如每天不願上班爲了責任每天必須上班。


思想的整合包括兩個整合:

第一個契合是“頭腦和心智的契合”。頭腦代表理性,心智代表非理性。感官只能帶來資料,整合才能創造思想。心智之光就是看到肉體感官所看不到的事物。我們不能只相信外部的數據,我們需要內在的信仰、原則、道德這些東西。

第二個契合是“理解的科學與操縱的科學的契合”。各種知識就是操縱的科學,就是我用這個東西一定有用,一定能夠改變這個世界;理解的科學被稱作智慧。只研究操縱的科學,文明會陷入痛苦,人不能只靠麪包活着;人會變得空虛;人的精神質量就會下降。現代西方社會變成了手段上的富人,目的上的窮人。

-3-四種認知領域

世界分成“我-我自己的內在”、“我-我的外在”、“你-你的內在”和“你-你的外在”,組合爲四種認知,即喬哈里視窗。

第一象限認識自己的想法並不容易。我們既是“程序員”又是“計算機”,既給自己寫程序,又執行這些程序。妄念不是程序員做的事情而是計算機做的事情。想要覺醒就要脫離“計算機”,成爲“編程人員”,不要慣性生活,而應該站出來觀察自己、覺知自己。

第二象限認識別人的想法更難,你需要推己及人,先了解自己內心才能瞭解別人的內心。

第三象限瞭解別人對我的認識。關鍵是區分意圖和行動,你覺得自己的意圖是真實的,但別人是看你的行動事實。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喚醒我們心中的這個潛能,喚醒我們休眠狀態的那個自我意識,這樣才能瞭解自己、瞭解別人。

第四象限是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不能僅靠“X+Y+Z”的公式,應該靠整體的思想。

現實中,我們只偏重於第四象限,去看外部世界,但我們很少了解自己的內心,也很少了解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也不知道別人內心在想什麼。

-4-發散性問題的解決方案

在這個世界上,問題分爲匯聚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兩種:

匯聚性問題是有統一答案的,但發散性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要想解決發散性問題,它的答案來自於更高層次。例如:博愛才能解決自由和平等的矛盾,發展才能解決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成長才能解決寬鬆還是嚴厲的矛盾。


人生就是一連串不可避免會遇到的,並且必須以某種方式來解決的的發散性問題,只靠邏輯和推論的理性很難駕馭他們。

這些問題只是充當了一種拉伸工具,讓我們跳到另外一個層次去看待着些問題,用以培養完整的人。


【無戒學堂日更第326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