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人生这个发散性问题的答案

我们看待世界应该从整体思维出发,也就是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看作割裂的原子和分子。就像对待孩子宽松还是严厉?对待公司公平还是效率?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合适就行。但《解惑》却说要用整体思维方法去看待,从更高层次去解决两者的矛盾。

-1-丧失整体思维的地图。

思想需要地图,就像没有标注教堂的地图去不到教堂,地图是错的,你就去不到目的地。学校教育的地图,培养了考试机器;思想家让人类放弃了整体思维,转向细节的、分裂的思维,人就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比如有人将世界分成四个层次:

M(无机物);

M+X(生命力)=植物;

植物+Y(意识)=动物;

动物+Z(自我意识)=人类。

-2-思想的整合

心智模式进化的核心就是能够从被动走向主动。“我是被逼的,我是没办法的”更接近动植物那一端;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可以自己做出选择,更接近人这一端。

人一体化的进程,就是要求追求内在的整合同化,反对分裂。但大量的人人往往是割裂的,比如每天不愿上班为了责任每天必须上班。


思想的整合包括两个整合:

第一个契合是“头脑和心智的契合”。头脑代表理性,心智代表非理性。感官只能带来资料,整合才能创造思想。心智之光就是看到肉体感官所看不到的事物。我们不能只相信外部的数据,我们需要内在的信仰、原则、道德这些东西。

第二个契合是“理解的科学与操纵的科学的契合”。各种知识就是操纵的科学,就是我用这个东西一定有用,一定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理解的科学被称作智慧。只研究操纵的科学,文明会陷入痛苦,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人会变得空虚;人的精神质量就会下降。现代西方社会变成了手段上的富人,目的上的穷人。

-3-四种认知领域

世界分成“我-我自己的内在”、“我-我的外在”、“你-你的内在”和“你-你的外在”,组合为四种认知,即乔哈里视窗。

第一象限认识自己的想法并不容易。我们既是“程序员”又是“计算机”,既给自己写程序,又执行这些程序。妄念不是程序员做的事情而是计算机做的事情。想要觉醒就要脱离“计算机”,成为“编程人员”,不要惯性生活,而应该站出来观察自己、觉知自己。

第二象限认识别人的想法更难,你需要推己及人,先了解自己内心才能了解别人的内心。

第三象限了解别人对我的认识。关键是区分意图和行动,你觉得自己的意图是真实的,但别人是看你的行动事实。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唤醒我们心中的这个潜能,唤醒我们休眠状态的那个自我意识,这样才能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第四象限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能仅靠“X+Y+Z”的公式,应该靠整体的思想。

现实中,我们只偏重于第四象限,去看外部世界,但我们很少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很少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也不知道别人内心在想什么。

-4-发散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世界上,问题分为汇聚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两种:

汇聚性问题是有统一答案的,但发散性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要想解决发散性问题,它的答案来自于更高层次。例如:博爱才能解决自由和平等的矛盾,发展才能解决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成长才能解决宽松还是严厉的矛盾。


人生就是一连串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并且必须以某种方式来解决的的发散性问题,只靠逻辑和推论的理性很难驾驭他们。

这些问题只是充当了一种拉伸工具,让我们跳到另外一个层次去看待着些问题,用以培养完整的人。


【无戒学堂日更第326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