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稀缺》是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沙菲尔写的一本行为经济学书籍。他们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重新解读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发现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也就是说,它实际是一个心理问题。


稀缺会俘获一个人的大脑,使人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从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资源的稀缺,而是俘获我们大脑的稀缺心态。


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稀缺: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时间太短,钱不够交学费,都会造成稀缺。稀缺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一种需求比资源多的主观感受。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不够,刚刚好,都是没有余闲。

带宽: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带宽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边接电话边开车时,开车水平会迅速下降。

管窥:专注于某一事物会忽略其它事物,也叫隧道视野。

稀缺对带宽的影响: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稀缺可以俘获大脑,牢牢地俘获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产生管窥心态,进而会影响我们的思维,从而会对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逻辑关系:长期性资源(钱、时间)稀缺——带宽不足——管窥之见——会产生专注红利和权衡式思维——权衡式思维产生带宽负担——玩杂耍状态(事情的救火员)——重要但不紧急事情拖延——继续杂耍状态——...... 时间、金钱和带宽都是一种资源。这些资源拥有的比需要的少,都会产生稀缺。


“稀缺”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举个例子,比如我早上边读书边用放点水的铁锅热馒头时,就常常把锅烧得通糊一样,满屋生烟……。我们收到专注与效率的红利,但因“管窥”之见,也降低了“带宽”能力。


如何解决稀缺带来的问题?


一是解决“管窥”之见。

为了让激励机制发生作用,人们必须在“管子”视野中看到它的存在。比如大多数激励机制都有落在“管子”视野之外的危险,这就等于是无形而无效的;而我们当时就奖励,这就看得见,摸得着。任务清单、各种提醒、推送也是解决“管窥之见”。


二是解决带宽。

比如国家鼓励二胎、三胎,但一个小家庭会考虑整体支出,特别是教育经费。所以国家整顿各种教育乱收费。比如我早上热馒头,后来就单独买了个可以用微波炉的蒸锅,按个时间5分钟,自动执行,不再要大脑负担。


三是安排“余闲”。


如果没有构建起余闲,我们就会专注于当下必须完成的工作,预测不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当然,余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是浪费,太少又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只有存在余闲,人们才不会全神贯注在迫近的截止日期上,也会去关注那些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任务。


许多系统的正常运转,都以余闲的存在为前提。过去的卷带式磁带录音机,需要额外多一节磁带,以确保整段磁带不会被扯断;咖啡研磨机如果装得太满,也不会正常工作;道路在占用率为70%时达到最佳运转状态,堵车就是因为缺乏余闲。


每星期有两天假期,每年有15天公休假,也是让个人有休整、思考的余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