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言菊語】這次習作這樣做

      統編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爲習作單元。本單元教學目標有兩條:其一,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瞭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其二,蒐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本單元安排了一次寫作,指定的命題爲《介紹一種事物》。

    何捷老師結合實踐,建議抓三個關鍵詞,解決課堂教學過程中繼續“蒐集資料”。

        第1個關鍵詞:互動。教學中儘可能的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個體資源轉化爲“共享資源”,在分享的過程中,完成資料的蒐集。“互動”可以來自師生,教師的講述就是“資源”,還可以來自生生互動,“我”的資料成爲“我們的資料”,在共享的過程中,“筆記”就成了蒐集的重要方式,也成爲本案教學中寫的一種獨特表現。

    第2個關鍵詞:集中。當堂教學中要實現資料共享,就要推導出一種萬不得已的選擇——寫作內容的統一性。即由教師或者學生事先選擇好寫作內容,並且根據這一選擇提前蒐集好相關資料,進入課堂後才存在共享,否則你搜集的是關於太陽的,我收集的是關於月亮的,即便能做成筆記也無法爲我所用,收集資料要能夠用得上,蒐集本身才有成功的體驗,也才具有輔助寫作的價值。

      第3個關鍵詞:指導。所謂指導侷限於當堂這一重要的範疇內,可以有:提供資料,教師提供資料,以便學生集體蒐集,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具體指導蒐集的方法,提升能力;組織互動,之前所述學生間的互動,也是教學的一種組織方式,在教師主導下完成;轉化資料,資料蒐集不是最終目的,寫下作文才是教學的彼岸。從資料收集到作文完成,教師應予以指導,教會學生如何當堂實現從收集到運用的轉化。例如:告知學生應關注哪些資料,輔助學生整理資料;示範將收集的資料運用到寫作中。

      教師不要總是持有“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的觀念,對於學生而言,將產生不可缺位的作用,因爲小學生的寫作基本定位就是“習作”,既然是學習就需要指導。


        教學設想:明天該讓學生寫這一單元的習作了。這一單元之前在講時,孩子們理解的還不錯,但是相隔時間太長了,可能有些孩子會忘了說明文的特點,結合何捷老師的三點方法。所以,明天課堂上,我打算帶領學生,首先複習這一單元的兩篇課文:《太陽》《松鼠》,讓學生通過《太陽》獲取這說明文的基本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松鼠》這一篇文章的語言風格,爲學生習作拓展思路。其次,把學生蒐集的資料進行分類。使學生明白不同的內容,寫作方法是不一樣的。然後,依託《鯨》強調基本的說明方法;依託《風向袋的製作》鞏固“有序說明”,即:“第一點,該做什麼,”之後接着寫“第二點該做什麼”“第三點該做什麼”。最後完成自己的習作。

      總之,通過這次習作,讓學生對說明性文章,做到“筆下有法”,“眼裏有樣”“心中有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