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人生-4】“浮云连海岱”

公元736年,25岁的杜甫在探望任职于山东兖州的父亲时,登兖州城楼,作五律一首: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我们今天看,这就是一篇诗言的“记叙文”,记写了自己的一次“登楼远眺”,但却包含一种极强的能力——想象力。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其中的“趋庭”是为用典了,即《论语》中“鲤趋而过庭”,表示“儿子省亲”或“接受父亲的教诲”。全句乃是说,在探望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南门城楼放眼远眺。这是记事和写实的一句。我们由此可见,诗句是多么的简洁精辟!倘若以今日话语表达,不说啰嗦,至少文字会大大多于十个字。多读古诗,不是蓄养和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这既是写景之笔,也是想象力的体现。那时,是纯任自然的自然经济社会,站在兖州的南城门楼上,当然是一眼的辽阔,但浮云将大海和泰山连接起来,平原一直通往青州和徐州,乃是目不可及的,只能是联想和想象。自然,地理知识是必须要成竹在胸的。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这是由眼前的“自然景象”而进入“历史景象”的沉思了——峄山上还存在着歌颂秦始皇的石碑,曲阜城里还有鲁王宫殿的残余。天地是自然的存在,但天地之间不是更多的社会历史存在吗?我们今天的每一步伐下,都曾有过前人、先辈的无数足迹。扪心想想,我们到底与他们的“同”与“异”何在呢?是创造力前提下的同与异吗?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这是由登临远眺思古往而切思自己了——我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这是符合当时青年杜甫考进士未能及第的心境的。用今天的话说即是:去年考研未中,今年或今后该怎么办呢?

我读懂、读通了这首子美诗后,逼着自己务必开发出今之新意来。故而,反复诵读该诗七八遍,终于在“浮云连海岱”“破题”:芸芸众生中杰出人生,十分不易,非艰苦卓绝不能成就!这其中,就需要在历史文化中厚积薄发!特别是如杜甫一般非凡想象力,从而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