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真

文/书虫

有人说读书能让人明智。还没工作的时候,我并不明白这句话。父亲却坚持认为读书能改变一个人,从里到外让人改头换面。在我还未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时,当我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们早早外出打工赚钱时,我很羡慕他们,心想他们小小年纪就能养活自己,养活一大家子人。

我以为自己很早就明白了这个大道理,事实上,我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根本没往深处思考。一个人年轻时是争着抢着要的劳动力,生产力,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却无法像年轻时那样受欢迎。

人都说十年一代人,现在社会发展的如此迅速,简直是一年一代人,可见现在生存竞争多么残酷激烈。优胜劣汰这个自然法则,永远不过时,尤其一线城市表现最为明显,没有人情味,不讲情份。说句不臊的话,情份能值多少钱,能吃能喝能玩吗。主要是大家不讲人情味,搞的人人不讲人情味。社会风气由之前抢着争着做好人好事变成谁讲人情味谁就是一大傻子。

在大城市工作,节奏快的,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一点也不夸张。可是为什么我还不离开这个地方,说实话,我也想离开,可是我不知道离开这里还能干什么,还能找到工作吗,还会有公司要我吗。

这让我严重怀疑自己活了那么多年,竟如此窝囊。

读书的重要性在一线城市最为明显,据说深圳的出租或者送外卖的都有硕士生,博士生。这让我想起来心生恐惧,不是害怕他们,而是没想到竞争会如此的惨烈。真实的现状是大专生比不过本科生,本科生比不过研究生,研究生比不过博士生,博士生比不过留学生。一山比一山高,永无止境。

也许来自底层的人,生来就要闯关,闯过一关又一关,过一关死一次,可惜,人不像九尾猫有九条命。

我现在明白,人生下来没有坏人,不是谁都想当坏人,大多数都是被逼无奈,逼上梁山,否则这个人吃人的社会根本无法生存。人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当然那句话说的也对,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好像上面写的文字都和这篇小说没有关系,不管历史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最终不变的是江山,不变的是险恶人心。如果一个人不懂保护自己,不懂人心险恶,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我第一次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觉得已经写的足够真实,像是活生生的在我眼前呈现,让我知道官场是什么样子,皇帝,大臣,太监,宫女,妃子,这些人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他们谁也离不开谁,他们谁都能离开谁,他们因为利益交织在一起,也因为利益分道扬镳。最终为他们买单的是穷苦老百姓。可当我第二次仔细回想这部小说时,再结合我自身经历,发现这还不够,只有鲁迅先生写的那些小说才能真实反映这个社会,从小人物反映社会风气。而决定社会风气好坏的,最终还是高高在上者,他们往东,老百姓就往东,他们往西,老百姓就不敢往东。简单地说,谁掌握生杀大权,谁就掌握着命脉,掌握着社会动向和老百姓。

我想,我可能概括的过于片面,毕竟一枚硬币有反有正,事情也有正反面,物极必反嘛。坐在那个位置上,有很多事也是身不由己。其实,每个人都是被束缚者,谁都不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事情。老百姓被当官的管着,当官的被上面的人管着,上面的人被各方势力管着,最终压的老百姓喘不过气。谁让老百姓是弱势群体。没人可怜这样的弱势群体,也没人为这样的弱势群里呐喊。也许很多人认为,你是弱势群体还有理了,你是弱势群体就应该享受特殊待遇吗。大家都知道,弱势群体想要跨越社会阶层,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心血和苦心经营。

所以说,寒门出贵子太难了,成本太高了,大多数穷困家庭根本承受不起。他们顾不了那么多,他们只是想尽快解决吃饭的问题,其他方面的需求都靠边站。

这本书里最精彩的就是太监,大臣和皇帝的交涉。不仅嘉靖要权衡利弊,太监更要权衡利弊,大臣也得权衡利弊,这样才能像外界看到的那样一片祥和,其实内里早已危机四伏。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勇敢的站出来说真话,指出痛处,戳中要害,就像看病需要药到根除。如果说我不佩服海瑞那是假的,我想换做任何一个理智的成年人都会佩服海瑞不怕死的劲儿。这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所以大家都说几千年才出一个海瑞。

不过,最后结局终究没让人失望,尤其是嘉靖弥留之际,他敢于正面自己,敢于看了一遍又一遍海瑞的谏议,甚至敢于面对真实,而不是现实。他问他的那些股肱之臣,为什么不早点指出这些弊端,也许早点指出他也不会治理成这个样子。可见,大限之人其言也善。

也许不能怪嘉靖,毕竟所处环境优渥,衣食无忧,再加上身旁的人溜须拍马,阿谀逢迎,让他误以为自己把天下治理的很好。毕竟“指鹿为马”的成语很早就有了。事实上没人畏惧皇帝,却畏惧他的官威。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只要处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很难听到真话,能听到千分之一的真话也实属不易。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最难得的是真,活得真。年纪越大,越明白世上最稀有的就是真。

说真话,做实事,可不是轻易做到的,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

实际上能做到两份真,八分假就已经够厉害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