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用的干姜炮姜是错的!


#植物思考  好几年前,只为读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之“川姜”条目,见有说:“出川中,屈曲如枯枝,味最辛辣,绝不类姜形,亦可入食料用。” 让老夏对这种四川特有的姜产生了浓厚兴趣。


几经辗转,这次总算在四川社员朋友的帮助下,从四川筠连县找到了,其大费周折之处,是书上仅凭书上几字,但根本不知今天当地为何名。

终于见了实物,果然如赵老所言,“曲屈如枯枝”,初闻,姜香味没有普通干姜浓郁;掰开切开,黑亮有黑糖与油脂特征。


天不亮,老夏就兴奋爬起来煮汤验之,参照物是药用干姜片和炮姜,三者中,它入口近似炮姜,明显没有干姜汤入口的冲烈辛辣之性,也没有炮姜那么明显的火制味。但十几分钟后,感觉以这个川姜在胃里最温热!

《本草纲目拾遗》里说它“味辛性热,治胃寒,散冷积寒痰气”,其实第一眼见它掰开切开的样子,我就想到了“理中汤”方歌里的“甘草人参术黑姜”,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没错!应该就是它!它才是古老方书中的黑姜,不应该是今天药铺里通用的干姜炒制的黑姜——炮姜!今天之干姜炒制后的炮姜,与古老黑姜非同物!”


无论今天的片状干姜,还是炒制的炮姜(含黑姜),都具有更多辛散行走的力量!

其中,药用“干姜”辛散行走的力量最强,黑姜(炒黑表面碳化姜)的小分子挥发油减少辛散力略弱,因此都不符合“守而不走”的能量特征!!!


而反观此“川姜”,服用体验才比较明显符合“守而不走”的特征!它走表的能量弱,守中的能量强,因此也更符合赵学敏老先生说的“治胃寒,散冷积寒痰气”的特征!

只是有一个疑问,还没有弄清楚这是川姜干品本身的特质,还是炮制工艺使然?


此姜的产地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川滇结合部,这地方的地里特征,是很符合姜科植物生姜生长的。同时,考察历史,这里及周围广大地区,古为南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地区和驿站,川姜入中原进入药用,是完全合理的;而且反观自东汉仲景之后,尽管可以看到南越之地(今广西和越南)的肉桂(桂枝)北上中原广为用,但整体上还是离中原地理位置最近的怀(这里指古河南)药、川药、及山东山西浙江等地药用最多……


另外,一个猜想是,如果这是川姜的炮制工艺成品,老夏推测其最可能工艺应该是川产新鲜姜去皮、经蒸制工艺炮制后的干品,它经过了蒸制后小分子单萜类挥发油(辛散力量最强)减少,剩下的主要为倍半萜类(辛散力弱,但能量特征稳定持久)姜能量物质,在干制过程中又发生了生姜油脂与纤维素等的“糖化”黑化反应(类似于黄精蒸制后)。

更多疑问,待老夏下一季植物游学调研之旅去四川吧,从江油到筠连,都早列在老夏的计划目录里!行万里路,这也是老夏植物应用研究课表的一部分。

——老夏自然生活研究院2021.12.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