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

人活到最後,有趣比有用更有意義。

因爲有趣,我們生命才豐盛優雅,我們纔不會成爲生活的奴隸。

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後,生活越來越無趣、越來越枯萎。

傑克·倫敦說:“人應該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人活着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實用太沒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海德格爾說:“人應當詩意地棲居。”當飛鳥翱翔於天際,當鮮花盛開於大地,當人們臉上綻放出微笑,詩意便開始在生活中流淌。人應當詩意地生活。

詩意地生活,源自人們內心的和諧。季羨林曾說過:“真正的和諧是人內心的和諧。”

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爲最高境界。”

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審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人生境界與哲學

馮友蘭: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中國哲學簡史》)

胡適:“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着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中國哲學史大綱》)

張世英:哲學乃提高人生境界之學。

馮友蘭: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爲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瞭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認爲,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爲;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國哲學總是傾向於強調,爲了成爲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蹟,也不需要表演奇蹟。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