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背後的博弈

從現實生活中,

經常可以看到由價值觀產生的分歧和衝突的某些場景。

在這些分歧和衝突中,

身處其中的人往往會用非此即彼的是非對錯去評判一些事物。

很多時候,

如果僅是從某一個角度來看,

另一方就是錯的。

反之亦然,

當看待世界的眼光只用簡單的二分法,

很有可能會出亂子。


我們知道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對於孔子來說,

一生的志向是想要恢復周禮,

乃至於不辭辛苦的周遊列國,

尋訪可以匡扶周禮的明君。

殊不知,

這種志向是當時的社會所不具備的,

也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所不允許的。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論,

因爲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

周朝已經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

各個諸侯國家都在摩拳擦掌,

想辦法擴張自己的勢力。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

怎麼可能有人還願意遵守周禮的秩序,

恐怕更多的是想要取而代之。


某種意義上來說,

看那些處在國家動盪之秋的改革派,

對於司馬光和王安石這些社會精英來說,

都是懷着一顆報國之志,

爲了心中那個理想社會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如果站在君王的角度來看,

師、友、臣只是做爲自己安邦定國的輔助工具,

在他們的意識中,

自己纔是決定國家命運的主宰者。


某種程度上來說,

當不同的價值觀出現分歧的時候,

權力的遊戲就起到了一種平衡和調節各種利益關係的有效工具作用。

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

人都是非理性的動物,

只是在特定條件下才顯得理性。

由此可以讓我們看到,

不管是那些歷史上的糾纏,

還是今天網絡上的那些互撕,

都是基於個人的價值理性去評判是非對錯。

殊不知,

在博弈的過程中,

如果是單次博弈,

一定是零和博弈的狀態,

倘若是多次博弈,

必然會有合作的機率。


現在來看,

當“慎出處”這樣的概念成爲一種共識,

必然會使得身處其中的人忘記了理性是什麼東西,

常常會使爭論的雙方出現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的非理性狀態。

站在科學觀的角度來看所謂的真理,

這個世界上那有什麼絕對的真理,

有的只是那些暫時未被證僞的公理。

也可以說,

如果有一天那些公理被證僞,

所有在公理上的那些建築都將會被顛覆。

這樣的事例在歷史上已經有過很多,

由地心說到日心說,

曾幾何時,

一些曾被世人視爲亙古不變的事物,

在科學論證面前失去了原來的價值。


某種角度來看,

世界總是在向前發展的,

任何抱殘守缺的固執,

都將會被新的科學思想顛覆或替代,

這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也是自然進化的法則。

過去古代人們頭腦中的天理和王道幾乎如出一轍,

今天人們頭腦中的天理和王道則是自然運行規律的法則。

雖然說是同樣的文字,

其代表的概念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綜合起來看,

價值觀背後的博弈,

不僅是智慧的角逐,

更多的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衝擊。

也可以說,

任何時候的價值觀的博弈,

都可以從中看到激進與保守的影子,

沒有孰是孰非,

有的更多是否能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