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最無存在感的諸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漢末三國,無疑是一個亂世,誕生了諸多至今爲人樂道的英雄人物。在爭雄的舞臺上,有人是耀眼的中心明星,而有人是存在感極低的羣演。其中割據交州四十餘年的一方諸侯士燮[xiè]就屬於後者。他好像全程是屬於打醬油狀態,在這場歷史大戲裏基本上沒有任何痕跡,跟個局外人一樣,以至於很多人連聽都沒有聽過他的名字。


交州土豪趁亂崛起割據一方

漢武帝時在嶺南地區設置交州,統領今天的兩廣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廣大地區。東漢時,全國分爲13個州,交州爲其中之一,下轄有七個郡。交州的治所在交趾郡,當時交趾郡是交州的第一大郡,它的人口和經濟相比於其他六個郡有壓倒性的優勢。

我們都知道地方豪強和門閥士族,掌控者東漢的地方權力,尤其是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嚴重降低,地方勢力迎來了他們的巔峯。諸侯紛起,強者跨州連郡,弱者宰割縣邑,紛紛搶奪地盤。

士燮是土生土長的交州人,出生在蒼梧郡廣信,也就是今天的廣西梧州。士燮所在的士家,是交州的豪族,其先祖原爲山東人,在王莽篡漢之時爲避亂遷徙到了交州,家族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到漢桓帝在位時,士燮的父親士賜出任了日南太守,家族勢力得到進一步擴展。

士氏一門是儒學世家,士燮本人並不是不學無術的二代,反而是上進愛學有追求的好少年,他拜大學者劉陶爲師,秉持家學,還遠離家鄉遠赴洛陽求學,深研《左傳》。有了家族的支持,加上自身努力,士燮博得了圈子裏士人們的好評,有了名氣後被推舉爲了孝廉,拿到了仕途入場券,曾補任尚書郎。父親士賜去世後,士燮以父蔭被推舉爲茂才,曾出任巫縣令。

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年),士燮回到了老家交州出任交趾太守,這一任命朝廷也是想借地方豪族勢力,穩定地區的局勢。士燮的上司是朝廷任命的交州刺史朱符,士燮到任後沒幾年功夫,交州就發生了動亂,朱符被當地人殺了,交州一時大亂。此時的東漢朝廷尚且自顧不暇,根本無力管交州之事,士燮抓住機遇,上表奏請任命他的三個兄弟士壹任合浦太守,士䵋任九真太守,士武任南海太守,朝廷居然還同意了。

就這樣交州總共七個郡,士燮和他的三個兄弟佔了四個,加上士氏家族所在的蒼梧郡,和士燮父親曾任職的日南郡,士家迅速控制了交州,士燮成爲交州的土皇帝。


《三國志》原文就寫了:“燮兄弟併爲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士燮這個土皇帝排場極大,出入鳴鐘磐,笳簫鼓吹,車騎滿道,禮儀儼然是諸侯王一級的,當年的南越王趙佗都比不上他。妻妾們出入也是乘坐着豪車,家族子弟騎着高頭大馬隨從,這一通操作下來,讓沒見過世面的百蠻們紛紛燒香納拜。

悶頭髮財不參與爭霸誰強跟誰

東漢末年的諸侯們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了“逐鹿中原”的淘汰賽。二十多股比較大的勢力,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淘汰,一個個不但丟了地盤,也丟了性命。士燮是有自知之明,除了稱雄交州一地外,從來沒敢往外擴張一步,誰強他跟誰。

除了士燮自己的覺悟外,說白了就是缺錢缺人,沒有太大爭雄稱霸的資本。

一是士燮所割據的交州偏據最南之地,開發不到位,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漢末經濟發達地區是以河洛、河北地區爲最,巴蜀、江南、荊州次一等,再往南中(雲南、貴州一帶)、建安郡(福建一帶)去就是一片荒野,人口由一個一個落後的部落所組成,不懂文字,不懂生產技術,並且民風有些兇悍,不好控制。交州有着趙佗的開發,又有馬援平定,情況還好一些;

二是交州地盤雖大但地廣人稀,總人口加起來也不超100萬,別說與中原的州相比,就是中原州以下的內郡也是不如的,人口少意味着可用兵力少,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地處偏僻也有好處,在亂世外面打得昏天黑地之時,這裏卻基本上很少發生戰爭,靠道路遙遠成爲難得的一塊淨土,中原躲避戰亂的一些人紛紛來此避免禍,就連劉備也曾經說過,他要是混不下去,就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所以交州成了這一時期,人口流入州。


士燮本人在交州雖然排場極大,但其統治並不殘暴,反而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執政者。“(士燮)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之地,疆界內沒有戰禍。百姓安居樂業,商旅蒙受恩惠。”

士燮本人性格寬厚有器量,對來避難的人都真誠歡迎,對他們進行妥善安頓,依靠他們引進來自中原的先進生產力,新的農具和耕作模式使得交州得到一定開發;

士燮還優待那些避亂投奔而來的大學者和名士,在交州推行儒家教育,提高了落後地區的文化水平,交州整體水平上升到了一個新臺階。

交州雖在士燮統治下成爲一方淨土,但外面打它的主意的人從來不缺,從曹操到劉表、劉備、孫權,都曾將目光盯過這裏。

在對外關係上,士燮的生存藝術核心內容就是:夾縫求生,誰強跟誰。在承認強者權威的同時,於核心利益上毫不退讓。例如在依附東吳後,儘管其一直堅持向孫權進貢特產,還送兒子去當人質,但卻從未將最重要的賦稅交給東吳。

最初想對交州下手的是劉表,因他的地盤荊州緊鄰着交州,劉表想派自己的人接管交州,士燮則選擇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仍封東漢爲正朔,曹操給士燮加官進爵,總督交州七郡軍事,兼任交趾太守如舊。

赤壁大戰後,士燮看到曹操的勢力已不可能南下後,在吳、蜀爭鬥時,士燮率自家兄弟們選擇了歸順東吳,後來還說動了益州豪強雍闓叛蜀歸吳。

公元210年,孫權派步騭爲交州刺史,士燮爲左將軍仍領交趾太守,士燮按時給東吳上貢,孫權對他也相當客氣,親自回信,厚加恩賜,雙方暫時取得一種均衡下的和平。

但孫權從未對這位“嶺南王”真正放心過。


死後家族被滅但影響力至今

三國羣雄中,士燮沒有辛辛苦苦地四處征戰,卻能根據交州,舒舒服服當了四十餘年的土皇帝。

公元226年,士燮病死,終年90歲。長壽有個好處,就是能熬,靠着命長,士燮不僅熬死了劉備、曹操等同時期的衆多諸侯,下一代的魏文帝曹丕也在同一年去世。但與相差40多歲的孫權相比,士燮顯然熬不住了。

士燮去世後,東吳就抓住了徹底解決交州士家勢力的機會。第一步是分化行政區域,孫權將交州一分爲二,增設廣州。第二步蠶食士家勢力,孫權封士燮的兒子士徽爲安遠將軍,卻將他調離交趾郡,派陳時出任交趾太守,讓他出任九真太守,試圖用蠶食的方式來消滅士家。


沉不住氣的士徽拒不服從調動,自任交趾太守,舉兵發動叛亂,這下正好爲孫權出兵清除士氏勢力尋找合法藉口。孫權得到土徽叛亂的消息後,立即出兵。士徽的能力遠不比他爹士燮,很快被呂岱打敗,在走投無路之際,只好與其兄士祗、弟士幹、士頌等六人“肉袒出降”,後被斬首。士家在嶺南的家族統治也被連根拔起,從此湮沒無聞。

東吳至此對嶺南的實現了實際統治,交州廣州又重新合併,到264年東吳又把相當於今兩廣大部分地區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

是非成敗轉頭空,士氏家族的統治雖已終結,但士燮在交州教以詩書,薰陶美俗。他本人在越南得到了長久敬拜,在他去世一千多年後的1313年(對應的時代是元朝),還被越南的陳朝追諡爲“善感嘉應靈武大王”,後世越南人對士燮感激備至,至今仍在懷念、歌頌他的功績。至今一些越南史家稱士燮爲“士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