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成書與流傳 一羣小人物用生命接力 創造了人間奇蹟

今天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這個節日源於《徐霞客遊記》開篇《遊天台山日記》所記的日子:“癸丑之三月晦(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寧海出西門...”《徐霞客遊記》這部奇書能夠成書並流傳,背後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由一羣小人物創造了人間的奇蹟。


最後的旅行 臨終的託付

萬曆十五年(1587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隸江陰。他受父親影響,少時立下“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徐霞客22歲那年,戴着母親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行禮,正式踏上翻越萬水千山的旅程。

這一路有辛苦,有危機,有背叛,也有情誼,世間冷暖都在行走過程中感知。因爲熱愛,不懼歲月蹉跎,徐霞客的遊歷生涯中,數次遭遇強盜,數次絕糧,幾經生死。

崇禎九年(1636),五十歲的徐霞客在江陰家中籌劃西南之行,這時有個名叫靜聞的和尚找到了他,請他帶自己一起去大理的雞足山,因爲他特別崇敬山上的迦葉寺菩薩。爲了這次朝聖之旅,他刺血寫了一部《法華經》,計劃供奉在山上的寺中。徐霞客被他的虔誠感動,便應允了。可當他們走到湖南時,出事了。

崇禎十年(1637)2月11日,他們所坐的船行駛在湘江上時,遇到了強盜。慌亂中徐霞客跌入江中,躲過一難,靜聞和尚因保護行李中的佛經和徐霞客寫的遊記手稿,被強盜砍傷。

湘江劫難之後,靜聞元氣大傷,堅持行至南寧崇善寺,不久圓寂,臨死前拜託徐霞客:“我志不得達,死願歸骨於雞足山”。爲了完成朋友的夢想,徐霞客揹着骨灰,一路艱難,於崇禎十一年(1638)12月下旬,到達雞足山,第一件事就是與山中僧人商議,將靜聞遺骨下葬入塔,完成了對朋友的承諾。


年過半百的他,因這趟悲壯的“萬里遐徵”,雙腿都已走壞,僕人也拋棄他而走。在極度痛苦中,他仍堅持寫《遊記》,寫出了《雞足山志》,雲南大理成了他一生旅行考察的終點,其日記亦成爲《徐霞客遊記》的壓卷之作。

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月,徐霞客再也走不動了,麗江土司木增得知後,派了八名壯漢一路把他從麗江擡回了老家江陰。

江陰的地方官來探望時問徐霞客:何苦來哉?

徐霞客回道:“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都是受皇帝的命令前往四方。我只是一介布衣,拿着竹杖,穿着草鞋,憑一己之力窮河沙,上崑崙,歷西域,題名絕國遊歷天下。雖死,無憾。”


回家僅僅一年後,崇禎十四年(1641),徐霞客病重逝世,結束了波瀾壯闊的一生。生前未能整理成書的遊記手稿,在主人離世後,繼續着驚險旅程。

士爲知己者死 經典浴火重生

徐霞客病重之時,想將手稿交付給相交數十年的知己季夢良。因爲是小人物,存世資料有限,季夢良的身份存有爭議,一說是徐霞客的好友,一說是徐的姻親,但他是徐傢俬塾教師的身份可以肯定。

季夢良深知責任之重,未敢及時應允,徐霞客就病故了。遊記手稿落入了王忠紉手中,隨任帶到福州去整理,但未能成冊,後又讓徐霞客長子徐屺帶回。爲了實現父親的遺願,徐屺找到季夢良,託付給他,說:“非吾師不能成先君之志也。”


爲了完成故友遺志,季夢良不辭辛苦,對遊記手稿進行整理,又在校定稿的基礎上遍搜遺稿,按日期和地域加以編集,爲之分其卷次,訂其前後。季夢良用統一的紙張,統一的格式,用小楷全部認認真真抄寫一遍,並寫序言,最終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臘月十六日編成,裝訂成五冊,題書名爲《徐霞客西遊記》。這是《徐霞客遊記》第一次成書。

可惜此時的大明,天下早已動盪,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城破,明朝滅亡。1645年,清軍南下,江南也燃起戰火。揚州、嘉定等地遭遇浩劫,江陰也未能倖免,抵抗清軍長達81天之久“竟無一人降者”,八月城破血流成河。

徐家位於江陰城外,七月時家族遭遇了空前劫難,徐屺(qi)等二十餘人被殺,j家中房屋被燒,所藏的《徐霞客遊記》原稿被“搶散”,部分被焚,季夢良整理的抄本也散失,殘缺不全。

《徐霞客遊記》似乎要從這個世上消失,士爲知己者死,季夢良聽聞後,冒着死亡危險,與兒子季錫奎一起搶救出部分原稿和抄本。父子二人在當時險惡的環境下,着手抄寫整理。因爲情況緊急,這次抄寫多有遺漏,未經校勘,留下遺憾。但好在讓經典浴火重生,重抄本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圖書館,讓我們得見最原始版本。


《徐霞客遊記》流傳的第一階段我們看到,季夢良以“一時相與之情”不爲名利,不辭辛勞,兩次蒐集整理抄錄,成就霞客遺志,真可謂“千秋知己”。史書上沒有留下太多季夢良、季錫奎的記載,但他們值得敬佩。

功夫不負有心人 庶子修成“諸本之祖”

《徐霞客遊記》的歷險還未結束,接過下一棒的是徐霞客的兒子李寄。

他不姓徐,因爲他的母親周氏爲徐霞客的妾,不知什麼原因,剛懷孕就被趕出了徐家,周氏改嫁李家,故名“寄”。李寄少負奇才,應童子試爲第一名。江陰保衛戰時,他積極參與奔走,失敗後悲憤至極,絕食于山上,後被人發現救回。


李寄雖然未在徐家生長,但他對父親徐霞客深有感情,曾設法借讀到遊記的一些文章抄本。從山上被救下後,他沿着父親當年走過的路,踏上了旅途。在瀏覽過波瀾壯闊的大好河山後,他越發明白父親當年的堅持和信念,更加對《徐霞客遊記》的散失感到痛惜,他開始整理蒐集,此時的他已步入花甲之年。

李寄經過四處搜尋,終於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打聽到,宜興有個叫曹駿甫的人手裏可能有最早的謄抄本。原來當年徐霞客的葬禮上,曹駿甫前來弔唁,在徐屺手中借得原稿抄錄,抄了一年才還回來,之後季夢良纔拿到完整版。

當李寄趕到宜興曹家時,曹駿甫早已故去,他手中的抄本,被另一位宜興老鄉史夏隆借走。李寄找到史夏隆時,他已經七十三歲。他等這一天等得太久了,他是徐霞客的鐵粉,爲了能一睹遊記,他在曹駿甫那裏磨了二十年,才如願以償,並千方百計尋找徐霞客後人,又過了20年,才終於等到。交接時他鄭重囑咐李寄,你一定要好好保管啊。

李寄答應了,他把書稿帶回了老家,爲了告慰老父在天之靈,他對着日光照出原來抄本上的原文,一點點謄寫下來,又與季夢良版本進行對照,校訂錯誤,再結合平時自己蒐集到的遊記資料,進行補充。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五年的努力,李寄終於輯錄成一部相對完整的《徐霞客遊記》,此本被認爲是後來流傳諸版本之祖。


在這一段旅程中我們看到,史夏隆的半生都爲完成徐霞客的遺夢。徐氏家族有負李寄,李寄卻未負乃父,完成心願的他,72歲時在無憾中去世。李寄的功勞不可埋沒,我們都應感謝他。

最後歷史君說:

接力仍在繼續。

繼李寄之後,楊名時、陳泓又先後對《徐霞客遊記》作過校對。乾隆四十一年(1776)徐霞客族孫徐鎮,重新手錄並刻板付印,成爲《徐霞客遊記》第一個木刻本。今天我們常見的《徐霞客遊記》,基本都是在乾隆刻本和《徐霞客西遊記》抄本的基礎上綜合整理而成的,總計有六十多萬字。

《徐霞客遊記》從第一個抄本到木刻本出版,跨越130多年,經歷幾代人,一羣人爲了一本書前赴後繼、力挽狂瀾,付出無數努力,才爲後人留下鉅著奇書。他們是歷史小人物,卻都是獨一無二的英雄。

今天是“中國旅遊日”,讓我們再讀《徐霞客遊記》,心懷熱愛,奔向夢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