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茶館》——墜落的力量


《茶館》是老舍創作的一部極具代表性的話劇,它以小小的茶館爲載體,讓進出茶館形形色色的人們敘述完整個故事,這種獨特的創作角度讓人驚豔。本書出現的人物多達七八十人,而文字僅三萬多字,一部精典鉅作用字如此精簡,實屬鬼斧神工。

《茶館》中不同階層人物的人生真實地反映出舊中國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第一幕到第三幕跨越了半個世紀,三位老人最終匯聚在茶館撒紙錢祭奠活着的自己,實在悲涼至極!今天就講講這三位老人吧。


王利發


裕泰茶館每天進進出出多少人,那時閒着沒事大家都上茶館喝上一壺,侃侃家常扯扯新事,好不熱鬧。這兒進出的人繁多,有清末的太監、旗人貴族、平民百姓,或是在此討生意的人等。這家茶館主人就是王利發。

王利發繼承了父親的茶館,也繼承了父親做生意的風格,“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他的茶館鄭重地張貼着“莫談國事”,他精明事故而擅變通,在顧客面前總是笑臉相迎,對軍閥更是竭力討好,他遊刃有餘地周旋於各階層之間,茶館日漸興旺。

然而好景不長,進入軍閥混戰時期後,人民的日子越發艱難,王利發的茶館也受到很大的衝擊。可聰明的王老闆運用巧思將茶館進行了改良,前面還開着茶館,後面騰出大塊面積出租給學生做公寓。人到中年,王老闆相信只要與人打好交道,善於變通,努力勤勞一定能守護好自家的老字號。


常四爺


常四爺愛來茶館,常與同是旗人的松二爺喝茶提籠遛鳥,生活自在。落難溜進茶館的難民偶爾還是有的,店家忙着請他們出去,而常四爺會付錢給他們一碗麪喫。“這一碗麪有什麼用呢”,對於旁人的質疑,常四爺並不理論。

常四爺有愛國之心,也有滿腔豪情,面對清朝的腐敗,內心哪能平靜。他不由得感慨道,“我看哪,大清國要完!”就這一句話,被藏在茶館裏有的心人聽了去,士兵很快將常四爺抓走關進了監獄,這一關就是一年多。實在是沒有天理。

“我愛我的國,可是誰來愛我啊”。

常四爺從監獄出來後參加了義和團的反帝鬥爭,打了許多戰,他終於靠自己爲國家爲人民做了一些事。時下混亂,民不聊生飢寒交迫,到處一派荒涼。人到中年,曾是旗人的常四爺不在乎身份,無論幹什麼活,有着一身力氣鋪天蓋地的還怕養不活自己。


秦仲義


茶館是王利發開的,茶館的地可是秦仲義的,他是王利發的房東。“來看看,看看你這年輕小夥子會作生意不會!”這天他來到王利發的茶館,生意這麼好,怎麼也得漲漲租金吧。這麼有錢的秦仲義,會在乎這點小錢嗎?

秦仲義是維新的資本家,他可是做大生意的人。他的錢是有大用處的,按他的計劃,這大多數地都是要收回來的,收回來就蓋廠房。他的自視甚高不是沒有原因的,在國勢一片衰落中,他早已敏銳洞悉問題的解決方案,以他的商業經驗還有報國之心,要幹就得幹大事,幹利國利民的事。

秦仲義主張實業救國,爲此他不惜變賣祖業建立工廠,開銀號,他確信靠着自己的財富和智慧,努力辦富國裕民的事業,一定能夠以自己的力量爲國家帶來力量。




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他們爲人處事各異,心中各有理想,也許他們的人生曾有所交集,但理應走向不同的道路,擁有各自不同的歸途。誰能想到,在多年後的今天,命運讓這三位老人在同一天再次回到早已破敗的裕泰茶館中。


王利發還是茶館的老闆,可再過一天就不是了,他的茶館就快要被日本人佔了去。常四爺呢,現在賣着花生米,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裏,不知道死後有沒人埋。秦仲義用盡心血經營的實業被國民黨政府用“逆產”兩個字就沒收了,好好的機器被折成廢鐵就給賣了。

無論什麼人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啊!

這不是一個努力就能得到回報的時代,人們被裹挾在戰爭中早已“命不由己”,又怎能憑藉信念去爲自己的人生謀一個好結局呢。

“讓咱們祭奠祭奠自己,把紙錢撒起來,算咱們三個老頭子的吧!” 三位垂暮老人撒紙錢祭奠活着的自己,這極致的一幕將劇情推到了最高點,隨着紙錢的撒開眼淚轟然墜落。王利發的精明,常四爺的愛國,秦仲義的理想,竟殊途同歸,紛紛墜落在這黑暗的社會里。


這場祭奠,是三位老人對自己人生的絕望和告別。這場祭奠,讓生和死超越時空交匯在了一起。

可誰說,即將墜落的它就沒有力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