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南懷瑾 摘錄


《論語別裁》第一卷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姐妹朋友是否友愛。


“巧言令色鮮以仁”。每個人都喜歡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養到戴高帽子感覺不舒服,而人家罵我也和平常一樣,這太不容易。


學問的目的不是文學,不是知識,是做人做事


你要注意不要因爲他的人格有問題,或者對他的印象不好而對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聽,那就不對了...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着呼淡感,因爲看到了每一個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不要怕改過,這就是真學問...明明知道自己錯了,第2秒鐘就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越想自己越沒有錯,這個毛病一犯是毫無辦法的,所以過錯易經發現後,就要勇於改過,纔是真學問真道德。


禮是幹什麼用的?是中和作用,說大一點就是和平。這也就是禮的思想。人與人之間會有偏差的,事與事之間彼此有矛盾;綜合這個矛盾,調整這個偏差,就靠禮。


一個人做學問,只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無論怎麼樣得意也是那個樣子,失意也是那個樣子,到沒有衣服穿,餓肚子仍是那個樣子,這是最高修養,達到這步修養太難了。


人,就是這樣,所以人總怪人家不瞭解自己,而對於自己是不是瞭解別人這個問題,就不去考慮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結論的重點就是你爲什麼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瞭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瞭解別人。


無爲而治是制其機先,看起是沒有事。譬如說,一個領導的人,一個主持的人,對任何一個方法,一開始你就要先透析它的流弊,毛病出在哪裏,先找到病源,把它疏通了,再不會出毛病,然後才能無爲而無所不爲。


尤其是做論文的時候,蘇格拉底怎麼,抄一節;孔子怎麼說,抄一節,結果抄完了,他們的哲學,自己什麼都沒有,這種哲學只是文憑!世界上今天需要真正的思想,要融會古今中外,真正產生一個思想。


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不管有什麼無法化解的煩惱,自己作兩句詩,就發泄了,把情感揮發了。同時詩的修養就是藝術的修養,一個爲政的人必須具備詩人的情感,詩人的修養…拿起筆,字一寫,書一讀,詩一誦,把胸中所有的煩悶都解決了。不像現在的人,上桌子打麻將或跳舞去了,這種修養和以前的修養不同了,也差遠了。


人生經驗積累成什麼東西呢?簡單的4個字,人情世故。人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性情,世故就是透徹瞭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


在兒女這樣的態度下,爲父母的心理,比死了都難過,這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個要敬,這是屬於內心的,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的。


上等人,有本事沒有脾氣;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氣;末等人,沒有本事而脾氣卻大…他發脾氣不是對你有惡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病,本來也就是他的短處,與你何關?


從政的人,都要了解這一點,公事辦久了,從政久了,法律熟了,專門在筆桿上做功夫,害死人殺死人,比刀都厲害。


學問最難是平淡,安於平淡的人,什麼事業都可以做。今天發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所以安心是最難。


爲了溫故知新,認識了過去,就知道了未來,這樣,可以爲師矣。過去就是你的老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爲了溫故知新,認識了過去,就知道了未來,這樣,可以爲師矣。過去就是你的老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才得兩個字很難兼全,但有一個東西可以補救,那就是學,用學問來培養那所缺的一面…一是要學一是要問,多向人家請教,多向人家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加以自己從經驗中得來的,便是學問。


我們看歷史上偉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說"我不懂,所以要請教你,由你負責去辦,大原則告訴我就行了"。懂就懂,不懂的就是"對不起,我不懂"。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高的禮貌…所以我常對出國的學生們說有一個最高的原則,也是走遍天下的國際禮貌,那便是你走到任何國家說,"對不起我是中國來的,對這件事我不懂,請問應該怎麼辦?"


"孝慈則忠",真正愛人,人對你自然盡忠,一個人對部下與羣衆付出,愛兒女一樣的心腸,付出的真情,則沒有不受到忠的反應的。


試看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亡了的民族兒能翻身的,史無前例。所以對於文化重建的工作,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太重大了,絕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斷送掉。


一本著作能夠使人捨不得丟掉放在書架上纔有流傳的可能,所以留名是很難的。


他教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修身,儉不只是節省用錢,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簡單明瞭,一切乾淨利落就是這個儉字。


君使臣以禮,臣是君以忠,上面對下面以禮,禮敬--也是愛的一種形態,等於父母愛子女的愛心。這種禮儀德業的流行,道德的風行,則下面對上面自然就敬而忠了。所以這種君臣的上下關係是建立在道德上,不是建立在手段上。


說起此事好在他的杜鵑城沒做成,否則我第一個反對。因爲杜鵑是亡國之花…許多看起來不相關的事,有時候關係很大,尤其研究國家的歷史文化…所以我們將來在處事的時候必須注意這些事情,這也是學問。


"居上要寬",要求別人過嚴,別人沒這個本事;天下無全才,不必求之太嚴,如果要求過嚴,希望別人都是聖人全才。在道德上人人如孔子,而防他又如防土匪,用他又隨便用的像機器。這是不可以的,切記居上要寬。


仁,"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他就是社會。一個人沒有問題,有兩個人就發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這是文字上的解釋。


不能安處困境,也不能長處於樂境。沒有真正修養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會忘行。到了功名富貴快樂的時候忘形了,這就是沒有仁,沒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貧窮困苦的環境就忘了形,也許沒有真正達到仁的境界,安貧樂道與富貴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貧與賤是人人討厭的,即是一個有人道修養的人對貧賤仍然不喜歡。可是要以正規的方法上進,慢慢脫離貧賤,而不應該走歪路…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靠仁,倒黴的時候不頹喪,不感到環境的壓迫,也靠這個仁的修養而安然處之。換句話說,得意的時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敗了,也要依靠仁而安穩。


"君子懷刑",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違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法律也和門鎖一樣,防君子不防小人,小人真起要偷,鎖是沒有辦法的。


人要到無欲則剛…你說這個人品德樣樣都好,就是有一個毛病愛讀書,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麼都不和他談,專談書,他就中計了…只要在人上者,肯禮賢下士,管你什麼人都要喫癟,投降…所以真正剛強的人是沒有慾望的,無欲則剛…所以有求就苦,人到無求品自高,要到一切無慾才真能剛正,纔可以做頂天立地的人。


我不喜歡人家加在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樣的情形加到別人身上。譬如有人罵我,我會覺得不高興,因此我也不罵任何人,換句話說別人給我的痛苦煩惱我不喜歡,因此我也不願嫁給任何一個人痛苦煩惱……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們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賴於人,甚至妨礙了別人,不過如能常生警覺,想到妨礙了別人時,儘量少妨礙一點已經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說絕對無私,絕對無慾,是做不到的。


敏而好學越,聰明越好學,爲自己爲事業都好,這纔是了不起的人物,第2點不恥下問,什麼叫下問?比我不如的人,也要虛心向他請教求證。


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對人越恭敬有禮,別人對他也越敬重;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這4個字--久而敬之...這個敬的作用是什麼?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他相信一個人到了某種地位時,在言行上,一舉一動,一句話,都會影響到社會風氣。


我喜歡,但不苟取,不亂來。


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克服自己;聖賢不想征服天下,只想征服自己。英雄可以施勞,把自己的理想建築在別人的煩惱痛苦上。聖賢則不想把自己的煩惱,痛苦放在別人的肩膀上,而想擔起天下人的煩惱與痛苦。


作爲一個領導人"拘敬而行簡",如果對一件事--處事,對一個人--待人,都是敬重的心理,事情自然就可以簡化。這樣來處理老百姓的事情,和一般社會的事物就對了。

我們最容易遷怒的是自己的家人,在外面受了氣,回來太太好心前來勸問:今天回的那麼晚,於是對太太說,:你少討厭吧。這就是遷怒了。


作天都難作,何況做人?所以一個人爲朋友效力,受人埋怨,是難免的。尤其當領導的人,受人物議,更是…老子說,人法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包含了要我們效法天地寬大包容的氣度。


有些人讀書學習很用功,但是領悟力不夠,充其量,只能成爲一個書呆子。譬如拿歷史研究來說,最低限度也是爲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所以多讀歷史,能夠舉一反三,就可前知過去,後知未來。


人與人之間的談話是一門很高的藝術。子貢問了當皇帝的話沒有?他沒有問。但問到了正題沒有?絕對問道了。這就是值得效法的談話藝術。


天上的浮雲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連影子都沒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意時看到了功名富貴如雲一樣集在一起,可是沒有想到接着就會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雲,聚散不定,看通了這點,自然不受物質環境,虛榮的惑亂,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這種教育看起來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擴而充之,就是仁愛心。


真正的領導者便是善於用人,而不一定自己懂得多。如漢高祖他的長處就是能夠坦率承認自己什麼都不懂。作爲一個領導者,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即使懂了寧可說不懂…他爲了集思廣益,仍然請教別人。以能問於不能,這是最聰明的辦法。

可是人有一個毛病,懂了以後一定喜歡錶現出來,這是大忌諱,至少自己會很辛苦。上面太能幹了,下面就無人才可用。


人生如果沒有一點文學修養的境界,是很痛苦的…從事於文學與藝術的修養,會有安頓處。幾千年來,垂暮的讀書人,一天到晚忙個不完,因爲學養是永無止境的。


第一是溫和的,對任何人都親切溫和,但也很嚴肅,在溫和中又使人不敢隨便。第二是威而不猛,真正的威是內心道德的修養,坦蕩蕩的修養到達了就自然有威。儘管煦和如春風,而在別人眼裏仍是不可隨便侵犯。第三是恭而安,孔子對任何事任何人非常恭敬,也很安詳,也就是既恭敬而又活潑不呆板。


"直而無理者則絞",有些人個性直率,坦白,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當長官的或當長輩的,有時候遇到這種人,實在難受,常叫你下不了臺。老實說這種陽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誠。但是學問上要經過磨練修養,否則就紋,絞得太過分了就斷,誤了事情。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但必須經過文化教育來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爲偏激了,這4點也成了大毛病,並不一定對。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曉得中和。


如果對於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都沒有感情,親情不篤,要他愛天下愛國家愛社會,那是空洞的口號,是不可能的…愛天下國家就是愛父母兄弟的發揮。所以篤於親者不怕人自私愛自己的父母兄弟。


通常一個人生機的消逝,往往從腳部開始…越老下面越僵化,生命力沒有了,最後手也懶得動,只動腦筋…一般正常的情形下,是腳先失去知覺。


諸葛亮之所以成功的條件,他的名言集思廣益,就是善於集中人家的學問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識見解。對自己非常有利益。也就是以能問於不能的道理。



















一個知識分子,爲什麼要對國家社會教那麼重的責任?爲什麼要爲歷史,爲人生走那麼遠的路?因爲一個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仁就是他的責任。什麼是仁?愛人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愛天下…要擔起這樣重的擔子,做這樣遠的路,就必須要養成偉大的胸襟,恢宏的氣魄和真正的決心,果敢的決斷,深遠的眼光,以及正確的見解等形成的弘,毅兩個條件。


沒有自信也就是不弘毅,這也要有點傲氣,你的文章有你的味道,我的文章有我的味道,我不好有不好的味道,也是文章,不能說不是文章。一定要養成自己這種弘毅的氣派,多寫幾回就成了。


其實明知其品德不大好而才高的,派出來做官,有時還睜隻眼閉隻眼,上面不大管,但這種人真能替國家社會做好事。有的人非常廉潔,品格非常好,學問也好,可是笨的要死,不能做事。那就派到翰林院去,地位高高的,可是搞了半天,在那裏喝西北風。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代表個人10件事,9件的事宜,100個人當中還找不到,一個是真正的知己。


教育本來就是這樣,真正的學問修養也是這樣,知識最高處就是無知,就是始終寧靜,沒有主觀,先沒有一個東西存在,這是最高的學問境界。


"循循然善誘人",教育是誘導的…說穿了只是"騙人"而已,善意的"騙"。好像小孩子玩火柴,這是多危險的事情,你如說不準玩他非玩不可,就要趕快拿另外一件玩具騙他,要誘導他使他覺得別的玩具更好玩,把火柴丟了來拿其他的玩具,這就是循循善誘,就是這樣"騙"人。


教育的目的希望後一代比前一代好,要年輕一代的學問見解,超過了老師,纔可以做徒弟…自己要建立的穩固,同時希望後一代,要勝過於我們,見解學識都超過我們,這是我們國家民族所最值得欣慶的是。


在父親的立場就盡到父親的責任,在弟弟的立場,對兄長,對家裏的人就應該盡到做弟弟應盡的義務…在患難時需要朋友,否則人類交朋友有什麼意義呢?光景好的時候纔來往,那不是多餘!光景好到處都是朋友。


讓我們的心境,以及人品的修養,效法水一樣冰清玉潔,不受一點塵埃。雖然容納了許多廢物,污垢,但仍然是水,水的性質沒有變,而且永遠自強不息。


凡是做一個領導人不但是好色,任何一種嗜好都會給人趁虛而入的機會,因而影響到事業的失敗…事實上征服自己比征服天下都更難,所謂道德的修養,就是征服自己。


寫了許多書的人,能流傳的又有幾本,這都是秀而不實。有許多人,聰明而進取有前途,但最後並沒有結論。

我經常告訴來學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不要走冤枉路,最直接的方法是先去讀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4本書,努力一點,三個月的時間對,中國文化基本上就懂了。


人生要在最後看結論,人要在艱難困苦中才看得出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來…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麼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憂煩。勇者不懼,真起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並存的。


一個人的失敗,整垮你的不是敵人,往往是你左右最親信的人。也不是左右的人有意整垮你,而是他無意犯一個錯誤或太多的錯誤,結果卻幫忙你拆垮了臺。所以人最不容易看清楚的,是自己同事的人和最親近的事。我們有愛好,就有偏私,有了偏私,往往就看事情不清楚,越親近的事物越看不清楚。


寧取其樸素,不取其機械。所以世故和經驗加到人的身上,有時候使人完全變了質,並不是一件好事兒。


有些學生品德非常好,但是絕不能叫他辦事,他一辦事就糟。有才具的人能辦上,但不能要求他德行也好。


讀書讀歷史,就是懂得人情,懂得做人做事。有時候一些主管對部屬管得太瑣碎了,好像要求每一個人都要當聖賢,但辦事的人不一定能當聖賢…人才難求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都好的,實在少見。


對於相反的意見我們聽了以後,把自己的觀點推開。就他的意見想想,也蠻有道理,然後與自己的意見作正反的中和,這種態度是做人處事的高度修養。


蘇東坡的詩說"書到今生讀已遲",人爲了今生讀書已經太遲了,今日要趕快讀書,以便來生的智慧高一點。


每天只學10分鐘,以後就固定化,每天儘管忙,必彈10分鐘,不多不少。半年以後還真的彈得蠻好了…讀書也好,學別的也好,很少用超過一天10分鐘,連續三年加起來那麼多的時間。如果真下這個功夫,無論做哪一件事情,都會有成就。


某人的缺點也正是他的長處,而長處也就是他的缺點。不但某人如此,我們每一個人也是如此,長處和缺點幾乎分不開的。用得好就是長處,用不好就是缺點。作爲一個領導人一定要懂得這一點,如果所用的人,都希望他和自己一樣,那這個事業就不要做了。人形形色色各有所不同,就要養成自己對於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包涵,都能領導,這是很要緊的。


我們在教育界久了,有時看到他用功的學生,也是勸他多休息去玩玩,太懶的就勸他長進一些,多用功一點。


許多人就主張不怕做錯做錯了沒關係,再改。這話就有問題,對個人和對小事而言還可以,對社會國家天下大事就要十分慎重了。因爲那一改影響太大,這就是讀歷史,求學問的重要。經常有些中年以上的朋友發牢騷,我都勸他們回家讀書去,過去的失敗,我們大家都有責任,現在要緊的是,如果我們再回到原來的位置,應該知道怎麼做,這就要多讀書。對古今中外有深刻的瞭解,然後拿出一套辦法來,不是今日發發牢騷就可以了事了。


讀來令人感嘆,但裏面每一句話都是他的生活經驗,是他的真感情真思想。由他寫來,非常容易。如果不是一個做了皇帝又變成了臣虜的人,誰能寫出這樣的詞來。這是在文學方面的情形,由文學的培養,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建立之難。


能在處世之間,最忙亂當中,同時應付幾樁事情,這就要具有真正的學問,真正的修養,最高的寧靜功夫…所以說這段書不要馬馬虎虎讀過去,讀書不要只靠兩隻有形的眼睛,還要用智慧的眼睛去讀。


做人乃至處世的一個大原則,在混亂之中,不能心急,任何一個時代的混亂,都有一個關鍵,慢慢來,逐漸解決。利用太極拳原理四兩撥千斤,就是順其勢,慢慢來…用來治大國,治小國都是一樣的。引用到我們自己的身上,就是不論我們職位大小,責任是一樣的,事功是一樣的,問題在做得好做不好。


我們讀書,要通過語意,要透過語意,要透過語文內涵的意義,找出思想,道理的真諦,這才叫學問。僅僅文字會了,文章寫的好,不一定就是學問。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這就是最高修養也就是人的境界。道,佛,仁就在個人自己的身心上,是最高的修養,要自己身體力行,絕不是別人給的,也不是老師傳的,更不是菩薩賜的。


人一生都是忙忙碌碌,就是勞生…人爲什麼感覺到生命是勞苦的?不管貧富,天天努力爭取,忙碌的對象,最終都不能真正的佔有。一個富人,了不起每天進賬有一千多萬,不過搬來搬去,也不是他的。所以物質世界的東西,必定不是我之"所有",只是我暫時之"所屬"。與我有連帶關係,而不是我能佔有,誰都佔有不了。


無常是一個術語,意思是世界上的事情,沒有永恆存在的。因此人的感情也是無常的,不會永恆不變。


久而敬之,就是交朋友的大原則。朋友交得越久,越親近了,就要越誠敬。相互間要保持一段恰當的距離,同時相處時要儘量避免過失。不但個人關係如此,領導部下同事,也是同樣的道理。


德國之所以能立於不敗,就是經濟恐慌後沒有死守凱因斯的經濟理論,而用古典的經濟思想,也就是中國人的"省喫儉用,量入爲出"的思想。


一個人對於文與質修養的重要。人不能沒有學問,不能沒有知識,僅爲了學問而專到牛角尖裏去,又有什麼用?像這樣的學問,我們不大讚成,文才好是好,知識是了不起,但是請他出來做事沒有不亂的,這就是文好治不好的弊病。一定要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每一個國家財經都很重要,所以大家想對國家有所貢獻,財政經濟的書要多看看。任何大小事情,財經的知識是不能缺少的。乃至自己創個事業開個公司,會計把賬拿來都不會看就糟糕,被矇蔽了都不知道。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是人類最大的缺點,最大的愚蠢。


"富"不限於財物的富有,道德學問的修養是無形無價的財富。因爲你擁有崇高的人格修養和自己內心的安詳,這正是極富有的大業,不過不同於財務的富有而已。


父父、子子。做父親的是一個父親,如果父親做的不合一個父親的標準,但是卻要兒女孝順,儘子女的本分,怎麼可能呢?所以父母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這纔是所謂的父慈子孝…一個領導人自己不站在領導人的本位,越出範圍,那麼臣也不臣,一個家庭中,父母不像父母,兒女就不像兒女。


正如某些問題找讀書人來解決,也許一年也解決不了,找這些有俠義精神的朋友一來,三言兩語,把一切咎責替人挑起,來代人道歉賠禮,幾句話就把問題解決了…子路無宿諾,這就是俠義的精神,他今天答應的事情,說話算話,絕對辦瞭解,不會擱在那裏不辦的。


我們判斷是非的人,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大家沒有紛爭,都能心平氣和心安理得合力的得到解決…我們要知道地方上的惡勢力,中外古今都無法完全消滅。


先求淵博,以後再求專一。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一切通透了,然後選擇人生專一的道路,這樣大概差不多,不至於離經叛道了。


孔子說做人做事只要先去做不問自己的結果利益,以後自然會有好的結果,這便是"先事後得"的道理。


說明長官對部下或者朋友相處都要恰到好處,如果過分,那麼朋友都變成冤家了。人生交一個朋友是很難的,所以孔子告訴子貢,交朋友適可而止不是滑頭…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裏?在於彼此輔助,達到行仁的境界。


領導人同時是老師,同時是父兄,對部屬小小的錯誤,馬馬虎虎讓他過去,充其量喊到房間裏告誡他。在歷史上看到的名臣,遇到部下犯的錯誤,當衆不說,召到房間裏關起門來責備一頓。出了房門當主管的自己背了過,宣稱是自己的錯,不關那個部下的事。古代許多大臣都有這種器度,不是用手段,而是一種厚道的修養,這是愛人。


上面的人處處好禮,講究文化思想,下面的人就誠敬嚴肅,成爲風氣。上面的人如處處愛人,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那麼下面的人心,受上面的影響,當然人人都服從你…信人信己,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麼下面對你沒有不付出付出真感情的。人能做到這一點,人心所向,賢才畢集,百姓愛戴,攜家帶眷,前來依附,還怕沒有人來替你種田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驗不夠就使於四方,到處去增加人生的經驗,然後再來考察這個人。


千里求書爲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一個世家公子的生活能夠修養到知足常樂,只求溫飽,是很難得的。像這樣修養的人,如果從政,就不會受外界環境的誘惑了。


社會繁榮了,國民收入也提高了,那麼再進一步又該做什麼呢?孔子說,那就是文化與教育了,僅是繁榮了,如不加上文化教育,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民族,會墮落沉淪的,這是很嚴重的。繁榮,富有,文化教育是政治發展的三階段。


經濟的原理,有如美國人一句話,世界上最大的本事,就是把你口袋裏的錢放到我口袋裏來…要使有錢的人,把錢花到南京來,當然最好就是發展娛樂。


我們白手起家,大兒子跟着喫苦出身對錢看得太重,豈敢輕易花用…而我們的三兒子出生時家裏就很有錢,他花錢花慣,送了千斤黃金,絕不會心痛,也絕不會再去問的。我所以斷定老大去了,一定是把兄弟的屍首運回來。這則故事的內涵可以從多方面去體會,涉及到個人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政治心理學,家庭教育心理學等等。


假使一個人懂了爲君難,爲臣不易這句話,就可以興邦了,事業前途無量。


試想爲什麼人總喜歡抓權呢?因爲有權力的人才能夠隨心所欲,才能夠控制別人聽自己的命令…下面的人不反對,並不見得你個人的意見就是對的。問題在思想的本身,在於領導人的意見本身對與不對!如果領導人的思想不對,而讓人們一定都服從他,這就要喪邦了。


他說自己平常的言行,恭敬而誠懇,做事盡心負責任,對長官朋友部下,對任何人無有不盡心的,恭敬忠這三個要點具備了的人,即使到了毫無文化的野蠻地區也,是了不起的。


要了解今日的國際大事,要讀歷史,尤其要讀春秋左傳,大原則不會錯的,不過要自己去領悟…士,有才能的人,在外交上能達成任務,辦得成功,是了不起的。


做事情,修德行,如沒有恆心,做做停停,終歸沒有結果,很難爲情…真正懂了有恆的道理,用來處事就不必去求神問卜…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夠調和左右矛盾的意見,而自己的中心思想還是獨立而不移。小人就不一樣了,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別人縱然影響了他,然而人各有志,到了利害關頭,意見衝突,相處就不會融洽,自然而然變成同而不和。


做領導人的,用人不要過分要求,世上沒有樣樣都好的人,愛打牌的勸他少打一點,愛喝酒的勸他少喝一點,辦好了事,讓他去,不要求備。


個人的修養也是如此,隨時要準備戰鬥的精神,但不輕易用兵…要練到最高的武功,可不是爲了輕易傷害別人,而主要在於求得和平的自衛。


一個知識分子有知識分子的責任,對於社會國家要有貢獻,不管在安定的時代,或變亂的時代,如果沒有貢獻,沒有盡到知識分子應盡的責任,就是可恥。


買了一層樓又想變8層樓,這樣的人就沒有什麼大志…一個人只爲了個人的生活打算,還不夠成爲一個士。


天下太平,國家社會都上了軌道的時代,一個正人君子行爲要端正,說話正直,沒有關係,無所顧慮,也不會有鬥爭。但當處在動亂的社會中,第一個原則:行爲要端正,如當公務員,不貪污不犯法,規規矩矩方方正正。可是在言語上少發牢騷,不要得罪人,因爲亂世裏沒有章法,否則的話往往出問題。從歷史的記錄,生活的經驗,都可以看到。


他的思想,認爲只要是立身端正,在狼虎叢中都可以站得住。他認爲像當時那個時代中都是豺狼當道,不需向誰盡忠。只是要保存中國文化的精神,中華民族的命脈,等待自己國家有真正的人才出來領導,用不着爲胡人盡忠…馮道對危行言孫做到了。本身的行爲非常端正純良,而態度上,言語上,絕對有分寸,不發牢騷。


他認爲真正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一定有文學著作,或者有名言留給後世。


一種人不擇手段而成功,了不起…但南容認爲這些並沒有用,最終還是要倒下來。另一種人只是殷殷實實的做,他份內的工作。這兩種人到底哪一種對呢?


真愛一個人,如愛自己的孩子,不能溺愛,太寵愛就害了他。要使他勞,這個勞並不一定使他去勞動,要使他知道人間的困苦艱難。


貧而無怨的貧不併不一定是經濟環境的窮,不得志也是貧,沒有知識的人看到有知識的人,就覺得有知識的人富有,才也是財產,有很多人是知識的貧窮…知識上的瞎子,知識上的籠子就不可救藥…人貧了就會有怨,所謂怨天尤人,就牢騷多,人窮氣大,所以教人做到安貧樂道…但是真正的貧而能安,太不容易。


我又要他們帶了些宮燈之類的小禮物,要他們保持中國的禮貌,逢年過節時要對老師表示敬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是人,感情思想是一樣的,絕對沒有兩樣,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古今中外,包括未來的時代,人情世故是一樣的…不管什麼時代,中國文化的人格標準絕對是高的,絕對是對的…


你如果想成霸業就不要記私仇…因爲各爲其主立場不同嘛。

管仲對齊桓公說,你不要害鮑叔牙了,他這個人的人品實在了不起,氣度也非常大,可是極惡如仇…如把政權交給他害了你齊桓公,也害了鮑叔牙。這樣鮑叔牙也很高興,認爲只有管仲懂得他。


你如果想成霸業就不要記私仇…因爲各爲其主立場不同嘛。

管仲對齊桓公說,你不要害鮑叔牙了,他這個人的人品實在了不起,氣度也非常大,可是極惡如仇…如把政權交給他害了你齊桓公,也害了鮑叔牙。這樣鮑叔牙也很高興,認爲只有管仲懂得他…普通人只看現實,所以介紹管仲的故事給諸位,我們要知道交友之難,待友之難,以及得一知己之難。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四句名言已成爲宋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目標。


在我來說認爲知識分子少談政治爲妙,因爲我們所談,都是紙上談兵…政治要通才,而科學家的頭腦是專的,容易犯一篇概全的錯誤…我們發現歷史上許多大臣下來以後,不問政治…絕口不談國家大事…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將還山不論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做學問也是這樣,要想學問有成就一定要鑽進去,像發了瘋一樣,然後跳出來,這就成功的,不到發瘋的程度,是沒有成功的希望。


從政者本身人格的基本修養,不是自己的職掌範圍,不必過分去幹預職權…如果用在做事方面,也可以說,不要亂提別人出主意。


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真正有高度智慧,沒有什麼難題不得開解,沒有迷惑懷疑之處,上至宇宙問題,下至個人問題,都瞭然於心。像我們沒有真的智慧,明天的事,今天絕不知道。乃至此刻的事,也常自作聰明,自以爲是


勇者不懼,只要公義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蕩,人生沒有什麼恐懼。


僻色,處事的態度上要注意,在亂世動盪的社會中,對人對事,言論思想要端正謹言,對任何人的態度都要和善,能夠包容別人,不要有傲慢,鄙薄的態度。相對的說,看着風頭不對,他大概與我合不來了,那自己就早一點離開吧。再其次辟言,不發牢騷。


一般人等到智慧比較豐富,頭腦思想比較完備的時候,由於年齡的增加,勇氣就消退了。


有人說,寫詩的是無病呻吟。實際上許多是政治哲學,人生哲學,整個擺在詩裏,我們作一輩子人,就是不知道如何能"畫眉深淺入時無?"…我們中國從前一些讀書人,到了晚年退休在家寫字,作詩,填詞,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好像時間不夠用。而現在的人,退休下來,或者是老伴不在身邊了,兒女長大飛了,感到非常空虛寂寞…中國這個作詩的修養很有用,而且不會見人就發牢騷,有牢騷也發在詩上面,在白紙上寫下黑字,自己看看,就把牢騷發完了,心中還能有所得。


你自己的修養做好了,隨時能夠莊嚴恭敬以後,進一步要利人,利社會…還要利天下,利百姓,利益所有的人,這纔是君子


人生本來就是唱戲,他上了臺扮皇帝,你在他後面做鬼臉,他的戲還能演?你把臣子,你只好跪下來,吾皇萬歲萬萬歲,還要叫的好!下面還有很多觀衆在看這臺戲,也要爲觀衆着想。這也就是朋友之道。

同事也好,同學也好,同鄉也好,位置不同,做法就兩樣。尤其要公私分明,談公事,階級分明,科長就是科長,科員就是科員,該行禮的就行禮,儘管一肚子牢騷委屈,下了班找一個地方單獨談,沒別人在這時候恢復老朋友立場,打一架都可以。


他有沒有學問,是不是人才,我不知道。如果認真講,他並不是求上進的,而是想盡辦法找一個出頭的機會,並不是想在人生中求學問,職務上求經驗的人。


總而言之,一個人要在心理上構構成一箇中心思想,自己要有一個境界。假使內在沒有一個東西,人生是相當空虛的。有事情做,忙的時候不覺得,如果一個人把事放下來,處在清靈當中,就要受不了了!這個窮還不只是指經濟環境窮,人到了窮途末路,上了年紀萬事俱空,兒女離開了身邊,老伴也去了,冷清清的一個人,的確不好受。這個時候必須自己有自己天地中"性天風月",自己有自己的修養纔行。有了這個境界,才能做到"君子固窮"。


dear高:

從我們的經驗,知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要增加人生的經驗,其實這還是不夠的,必須加一句交萬個友,還要交一萬個朋友,各色人等都接觸了,這樣學問就差不多了。由學問中在超脫,昇華,可以達到本源自性的地步了


言語要忠信。忠,就是直心,信,講出的話一定要兌現。行爲態度上要篤敬,忠厚而誠敬。做到了這樣,就是野蠻的人也可和他往來


言語要忠信。忠,就是直心,信,講出的話一定要兌現。行爲態度上要篤敬,忠厚而誠敬。做到了這樣,就是野蠻的人也可和他往來…如果言不忠信,行不篤敬,就是自己的鄰居,本州本里都走不通


有些人心腸非常好,做朋友好極了,因爲他能說直話,可是有時候嘴巴太厲害,說的話如割人的肉一樣,使人受不了…做領導人要有涵容的胸襟…這一類人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或幹部,就必須放過他的尖銳直言,先要有準備哈哈大笑的容量,否則就不行…

他認爲時代轉變如無法挽回時,可以把自己像一幅畫一樣,捲起來懷字,收藏起來,就不說話了,沒有表現了…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從人生經驗中知道,朋友之間,乃至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間也是這樣,正在對方不如意的時候,去提出問題來談,當然倒黴,這是時機不對


從人生經驗中知道,朋友之間,乃至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間也是這樣,正在對方不如意的時候,去提出問題來談,當然倒黴,這是時機不對…說的不是時候,結果意見相左了


換句話說就是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內情,有了良好的關係,然後才能得到有所貢獻的機會,完成仁的目的…先要和這個國家的上游社會,政府首長的關係都搞得非常好,同時把社會關係搞好,然後纔可以有所作爲,達到人的境界…事實上任何人任何時代都是如此,但最重要的一點,這裏是爲仁,目的是做到仁,在救人。


任何一件事不能孤陋寡聞,多交流,多瞭解,處處都是學問


dear高:

任何一件事不能孤陋寡聞,多交流,多瞭解,處處都是學問…我們中國的童子軍參加世界童軍露營,到了晚上還不知道用星星辨方位,外國人覺得很驚愕…創造一個事業是要真學問的


我們有時處理一件事情,不需要考慮,歷史上前人的經驗,已經早有這些事例,讀書的好詞好處就在此…對自己要求嚴格,對於別人錯了的,責備別人時不要相對自己,那麼嚴肅…怨恨就少了…責備人家要以寬厚誠信要求自己要以嚴格檢點


大家在一起,講起話來,沒什麼內容,無正事可談,談閒話,講些不相干的話,沒有真正的人生觀,現今社會上這一類的人不少,娛樂場所更多了…使小聰明,沒有從大學問大聰明上着眼。這是時代的悲哀,社會的病態…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要重視自己人生的責作,注意義禮孫信4個字…表達在外面的行爲,市裏有高度文化修養的行爲是禮,孫就是遜,態度上非常謙虛,不自滿,不驕傲。對人對事,處處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絕不是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可比


一切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依賴別人,不要因人成事。在內省的修養方面,只問自己應對人如何,而不要求別人對你如何。


一切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依賴別人,不要因人成事。在內省的修養方面,只問自己應對人如何,而不要求別人對你如何…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覺得別人不對,原諒他一點,也就是恕


辦事的人說被偷了,我說算了,一定是被年輕人摸了去說,他有意偷嗎?他沒這個意思,說他沒有偷嗎?年輕人有這種心理,摸來很好玩,很有味道,還在那裏稱英雄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與人相見,三兩句就說起別人來了,這是通常的事,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如果作爲一個單位主管,領導人的人,要靠自己的智慧與修養,不隨便說人,也不隨便相信別人批評人的話,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一個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點,如果一點小事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壞了大事。許多大事失敗,常常都由於小地方搞壞了。一個意思是,做事要有韌勁,狠得下來,有決斷,有時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決斷,堅忍下來,才能成事,否則不當機立斷,以後就會很麻煩,姑息養奸,也是小不忍。


dear高:

爲了研究一個問題,因而整天不喫飯整夜不睡覺,專門自己用思考去研究,結果發現沒有用,不如去求知。因爲需要知識配合思想,所以要多讀書多思想。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好好的努力,生活總可以過得去,發財不一定。只要努力求學問,有真學問不怕沒有前途,沒有位置,不怕埋沒…譬如買股票吧,眼光看到了,買進來賺了錢,可是又想貪多,這時候不能把握住,自己不知道剎車,最後還是賠本了。人生的一切大小事情,事業前途,做人事業都是如此…在春風得意,該剎車的時候也能剎住,則是最高修養


當平常在努力的時候就是那麼可憐,沒人瞭解,等到成功以後,個個都叫好了看透了人生,只有自己去努力,到成功了,自然有人讚美,喊偉大。學問也好事業也好都是這樣…中國詩有些很難讀,字面上看來是描寫景物,一幅不相干的圖畫,實際上含有很高的哲學道理。


一個知識分子做一件事並不一定爲了喫飯,一個人喫飯生活的方式很多,所以要認識清楚,做事是爲了責任問題。


心裏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寫完以後,再增刪調整一下就好了。所以孔子說的辭,達而已矣!真正的好文章,是表達意思,好的文章不是作的,雕鑿起來就不行了。


因爲一個人的精神及生理,都是靠食物來補充,但又由思想九竅消耗。而補充的永遠比不上消耗的,所以人才有衰老,死亡。


快樂要建在品行上,一個人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研究學問(禮樂),做人規矩…樂道人之善,喜歡講別人的好處優點…要隱惡揚善,朋友有錯誤,要關起門來勸,在外面總是替人掩蓋醜惡的事,這是道德…喜歡道人之惡,所以應該培養道人之善的樂趣。尤其朋友之間,誰無短處?但要多講別人的長處。


常和友人談笑,他們問我知識哪裏來的,我告訴他們只是朋友多一點,隨便閒談中,就得了學問…,不交朋友,不能瞭解人情世故。


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對人的態度處處要恭敬恭敬並不是刻板,而是出於至誠的心情。講話言而有信,對事情負責任。


中國古代的詩,包羅萬象,研究了詩,知識自然就會淵博,能多瞭解各種知識,例如對生物界的勤於鳥獸之名,多所認識,乃至對科學性的植物動物,各種知識,都能瞭解而博物。所以告訴伯魚,不學詩,知識不夠淵博,知識不淵博,則不論做文章說話都不行…一個人不學禮,不懂文化的基本精神,怎麼站得起來做人?


對,我快要出來做事了。可以說孔子被陽貨逼的沒辦法,好像是被逼到死角去了,這是孔子見陽貨的著名故事…我們看到許多朋友,個性非常倔強,人格又很清高,但是這樣性格往往鋒芒太露,不但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試看孔子,在這種地方,遇到了陽貨的情形,這是孔子的態度。也是孔子待人處世的辦法。


真正第一等聰明的人,是世界上最笨的人,真正笨到絕頂的人,就是第一等聰明人。這個話表面上看起來矛盾,大家仔細研究一下就會了解,所以人不需要玩弄聰明,喜歡玩弄聰明的人,最後還是失敗的。


盲目的慈悲也不對,所謂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不能過分方便,正如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是這樣,乃至本身修養也是如此…反而害了被幫助的人,這就是教育的道理,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真難。善良的人不一定能做事,好心仁慈的人,學問不夠,才能不夠,流弊就是愚蠢,加上愚而好自用變更壞了。


最怕是退休閒居的人,自己內心沒有一點中心修養,除了工作以外就沒有人生,很可憐,所以學一種藝術也可以,自己要有自己的精神方面的天地,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孔子說,你們年輕人,何不學詩?

詩可以興,興就是排遣情感,人的情感有時候很痛苦,人生有許多煩惱,對父母妻兒朋友都無法說的,如果自己有文學或藝術境界,再不然就寫寫毛筆字亂畫,一陣就把怨氣畫去了,繪畫也好,詩詞更好,所以詩可以興,這個興是興致,就是一切感情的發揮。


禮,並不只是送火腿,這是情禮的一點表達而已,主要在文化的精神,樂也並不只是唱歌跳舞,是把人的精神,昇華到永遠樂觀的境界。


我不用他又用誰?比他更能幹的又是誰呢?這就是當了主管之後,爲了人才難得,有時會感到痛苦,明知色厲內荏,但是當沒有人的時候,比較起來還是好的。


在路上聽到的消息要留心,但千萬不可隨便下定論,更不可去以發表傳播,一定要先把資料找齊,弄清楚事實的真相,否則道聽途說,在德業上是要不得的…不管讀書做學問,或者道德修養,做人處世,都要深入求證,不能胡亂相信傳聞。


有才的人往往在嘴巴上不讓人,不但是害自己乃至送命,連累家人,甚至覆國,古今中外歷史上,這種利口覆邦家的例子非常多。


當你的心不能平靜的時候,跑到深山都沒有用。不要以爲到了山裏就是出家修行,有時候看到風吹草動,心裏會煩起來如果把自己的心修平靜了,在任何熱鬧的地方,就和在森林中一樣的清淨,這是基本的道理。


我們大家也要反省,讀書人最容易犯這個毛病,開會開多了就會知道,一些人在開會的時候,唯唯諾諾,對什麼事情都沒意見,等散會以後,他又到處亂批評。


不知禮,無以立也…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道理,人生道理要懂得,假使不懂,就無法站立在這人世間,就永遠跟着環境轉,自己沒辦法特立獨行。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這個言,就代表着言語文化,比如古人先賢告訴我們的話,我們不能深切瞭解,就無法做人處世。


總之,萬事都從做人開始,一個人生,無論做什麼事業,做官,經商,做學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業的升沉成敗,各有變化不同。但無論如何,總要做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