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無法與兒子相見的文姜,告訴你爲什麼不能輕易犯錯

文姜容貌極美,是齊襄公庶母的妹妹,也是魯桓公的夫人。

在一次隨魯桓公出訪齊國的時候,被向來荒淫好色的齊襄公從驛館接往內宮之中,竟然徹夜未歸。

魯桓公不能忍受此奇恥大辱,欲要找齊襄公討個說法的時候,竟被齊襄公的手下的公子彭生使大力勒斷了肋骨而死。

堂堂一國之君,暴斃在鄰國都城,引起了天下震動,大家紛紛責罵齊襄公喪心病狂,從此魯國也和齊國結下了深仇大恨。

而那位容貌極美的弱女子文姜也從此沒有了容身之處,既不能停留在齊國,也無法回到魯國,只能在齊魯交界處的一處小城居住了下來。

她有兩個兒子,一個就是已經被立爲新君的魯莊公,另一位是胸中極有謀略的公子季友。

兩個兒子都侍母至孝,但是因爲父親暴亡於鄰國,成爲宗族的大恥,公室長輩紛紛將罪責歸罪於他們的母親,因此他們的母親也成了他們的“仇人”。

但是他們自然也不可能向母親尋仇,所以他們只能選擇永遠不和母親相見。

在文姜出事的時候,她的小兒子公子季友纔剛十歲,正是還非常貪戀母親的年齡,雖然後來他長大了,還是有無數次想不顧一切的去看望一下母親,但是他的一舉一動都和整個魯國關聯在一起,而魯國又是禮儀之邦,所以他又不能只顧母子之情,而不管君父大仇。

看到這裏,有沒有發現有些錯真的不能犯,哪怕你權勢通天,貌美如花,犯了錯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當然也許你會說文姜畢竟只是一個弱女子,她只是男人之間的犧牲品,但是作爲一個國君夫人來說,她所擔負的是整個國家的榮辱,她受辱就是整個國家受辱。

所以在這個前提條件下,拼死保衛名節,是她理應需要做的事,但是顯然她並沒有這樣去做,而她沒有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魯桓公身死,齊魯兩國結下深仇。

一個國家的帶頭人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爲是正確的,那麼替他們的錯誤買單的不僅僅是他們自己,還會牽扯許多無辜的百姓。

就像齊魯兩國爲此就發生了幾次大戰,害無數無辜的士兵慘死。

一個家庭的帶頭人如果不知道什麼行爲是正確的,那麼影響最深的就是他們的子女,其次也會影響周圍和自己有關係的人。


前幾天我和兒子在一起討論了一個問題,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有沒有無條件的愛?

我舉了一個例子,我說如果一個孩子特別調皮,特別叛逆,做任何事情都要和父母對着幹,那麼父母還會用和顏悅色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嗎?

同樣的父母如果性格特別不好,做的事情也特別不靠譜,那麼孩子有可能什麼都不計較,依然和父母關係很好嗎?

在生活中,關係永遠都只有兩種狀態,一種是雙輸,一種是雙贏。

今天我們總在強調一種無條件的愛,認爲這種愛很偉大,但事實上愛永遠都是有條件的,只是這種條件並不是建立在功利主義上,而是良好的行爲,良好的習慣帶來的愛。

好的行爲習慣永遠是維繫良好的關係最有效的方式!

對於父母和子女來說,父母的以身作則一定會遠遠強過子女的以身作則,因爲子女出自父母,子女的行爲更容易受父母的影響,而子女的以身作則未必能影響到父母。

這就像水一樣,向下流容易,向上流就會比較困難。

所以一個人最容易積攢福報的地方其實是在家裏,因爲家人之間最容易能感受到對方的行爲習慣是在消耗自己,還是給自己以滋養。

尤其對孩子來說,父母好的行爲習慣,會給孩子帶來面對生活的無窮無盡的動力,那麼當孩子從父母身上汲取了這種動力以後,孩子自然懂得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父母還用擔心孩子以後對自己感情不深,對自己不好嗎?

孔子說:“父慈子孝。”

這就說明在兩千年前,古人已經清晰地認識到父母的行爲方式是決定孩子行爲方式的關鍵,要不也不會有“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樣的話流傳下來。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未來靠譜,自己就要先做個靠譜的人,儘量少犯無法挽回的過失,儘量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言行,只有這樣親子關係才能融洽,生活才能更加接近幸福的樣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