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的歷史——筆(上)

因爲學習書法繪畫,對筆墨紙硯想深入瞭解一下,故作此文。

本來筆墨紙硯是不分家的,但爲方便記憶,就先單寫毛筆的故事。

毛筆是用各類毛製成筆頭,固定在筆管的一端,供書寫、繪畫的工具。

一、史前時代的筆

史前石器時代,先民最初用削尖的竹木作爲書畫工具,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甘肅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大量紋飾中出現分岔和出鋒的痕跡,是使用毛筆繪製的特徵。

史前毛筆目前沒有出土過實物,其形制的合理推測是:簡單地把動物毛捆綁在竹管或木棒的前端。

毛筆的發明最終造就了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上古三代的筆

夏代,中國考古學上對應的是二里頭文化,此時青銅技術成熟,也有一些刻畫的符號,但還沒有發現成系統的文字。

商代,中國出現了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在龜甲上,內容是商人占卜的記錄,但也有少量甲骨是毛筆書寫,尚未雕刻的,另外商代陶片上也有用毛筆寫的字。

甲骨文中已經有“筆”字,是象形字,就是一隻手拿着只毛筆的樣子。

其實在商代,既然中國人已經開始使用成熟的文字,當然會使用更便捷的記錄方式——毛筆書寫在竹木片上,只是因爲年代久遠,竹木易朽,所以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商代的冊典實物。

甲骨文中“冊”就是用繩子串起的竹木片,“典”就是雙手捧着“冊”。

周代,毛筆進一步發展。《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我國最早的詩歌,其中《國風∙靜女》中說:“靜女其孌[luán],貽[yí]我彤管。”,彤管就是朱漆的毛筆,意思是嫺靜美麗的姑娘,贈送我朱漆的毛筆。

東周戰國時期帛畫《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分別出土於湖南長沙的兩座楚墓,是我國最早的兩幅帛畫,畫中線條粗細變化自然,顯然爲毛筆所畫。

從出土文物的分佈看,戰國時毛筆已經在華夏區域廣泛應用於書寫和繪畫。

最早的毛筆實物,1954年出土於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墓葬,毛筆放在一個竹筐裏,套在一個小竹管裏,總長21釐米,直徑0.4釐米,筆頭長2.5釐米,是用上好的兔箭毛製成,筆桿是竹管。

與現代毛筆不同的是,筆頭不是插在竹管的孔內,而是將筆毛圍在杆的一端,然後用細密的絲線纏住,外面塗漆。

和毛筆放在一塊的有銅削、竹片和小竹筒,這些構成了當時書寫的全套工具,竹片就是當時的紙張,銅削是用來修改的,把寫錯的字颳去,相當於現在的橡皮,小竹筒推測是裝墨塊的。

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1號楚墓也出土了一隻毛筆,約爲戰國中期,時間、形制和長沙楚筆大致相同。

先秦時期,毛筆尚無統一的名稱。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楚謂之聿[yù],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說明先秦毛筆的別稱甚多,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都稱爲“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