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死,艺术之变,女性之困

年底大量好片出炉,一年一度颁奖季打响,全世界的影迷依然等候着自己想看的电影。

纵使疫情肆掠,流媒体当道,但阻挡不了大家爱看电影的心。

杜克今日选出了三部可能会在颁奖季有所斩获的三部风格不同,类型不同的电影做简明的推介。分别是《倒数时刻》、《圣母》以及《斯宾塞》。

01《倒数时刻》

音乐电影的兴亡

2016年,美国普策利戏剧最高奖项颁给了《汉密尔顿》,这台音乐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之后,近乎疯魔般席卷了整个纽约,以及吸引了众多百老汇戏迷前来膜拜。

而这幕后的最主要人物,就是男主角以及创作者林-曼努尔·米兰达,他的出现在很大意义上拯救了音乐剧的创新和复苏,用现代嘻哈音乐陈述美国历史,这般现代前卫的表现模式不仅让年青一代感到新奇,也为文化潮流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他名声大燥的几年里,他获得过包括金球奖、托尼奖、艾美奖以及奥斯卡的褒赞,但从演员以及歌手的身份跳脱出来,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名创作者。

当我看《汉密尔顿》时,我能觉出这个男人身上的热忱,对待艺术的认真,这是我较为感触的。于是在2020年《倒数时刻》开拍时,我就一直很期待他成为导演该如何拍摄一部音乐电影。

这早已不是音乐片繁盛的时代,尤其对于国内观众来讲,音乐片几乎是空白和不具备观赏前提的。就算在美国好莱坞,音乐片也早已褪下光亮的外衣,徒留一些复古的情怀和不断的翻拍。

但我们在讨论音乐片时,更应该关注这样的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承,的确,喜欢音乐片的人不算多,但音乐不死,歌舞不亡一直是好莱坞所努力维持的文化潮流。

所以我们在看《倒数时刻》时,会发现音乐片其实从未消失,依然有像林-曼努尔·米兰达这样热衷于此类型题材的创作者在为之狂欢。

《倒数时刻》当然不算绝佳的作品,但作为处女作,它的用心是不能被忽视的,以至于当我看到安德鲁·加菲尔德所饰演的作曲家因为失意而感伤,而彷徨时,那一刻,我承认我有被触动到。人们告诉他:剧作家的生涯就是连续不断的写作,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所回应

这样的角色有导演本身倒影所在,但同样的,也投射了许多不得意的作者, 无数次创作,无数次失败。现代快节奏社会谁还能耐心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呢?

时代永远在变幻,但不变的依然是热爱着艺术的人们,他们总有理由去说服自己创作出艺术,不然文明何以存在呢?

在接下来的颁奖季中,《倒数时刻》一定会占领部分榜单,如男主角安德鲁·加菲尔德,他曾是蜘蛛侠,也曾是血战钢锯岭的小兵,但是在这部电影里,他改变了自己的身份,改变了自己的风格,唯一不变的,依然是他对待表演的投入感。

音乐电影当然会一直存在,就连斯皮尔伯格也怀念《西区故事》的时代饶有兴致地翻拍,虽然它早已不再是主流,但喜爱的人们依然会跟随电影中的音乐舞动,从某一方面来讲,音乐片的兴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倒数时刻》这样一个讲述梦想和坚持的故事中,我们学会了认真,认真做你爱做的事,也认真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

纵使现实很苦逼,但谁又不是从苦逼中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呢?如果现实太忧愁,何不去看一部音乐电影,我相信它能够把你从烦闷的生活中解救出来,告诉你,生活从来都在倒数,你要时刻做好准备

02《圣母》

艺术电影的分身

神有旨意:成为圣洁,远避淫邪

人有罪恶:成为欲望,亵渎神明

《圣母》的出现,让我为年底佳片榜保留了一席重要的地位。没有人不会承认《圣母》是一部绝佳的好片,且在艺术电影中,它做到了流畅、深刻、荒谬、反转和极致美学的重要融合。多数人觉得艺术片沉闷,但一个叫保罗·范霍文的导演偏偏打破了这一规则。

无论是《本能》还是《她》,保罗·范霍文对于文本和人物的刻画简直太神!

《圣母》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一个修女自称得到神迹从而引起城内外的骚动。从故事结构上来看,这部电影很难拍,仅是信仰论和道德观就难以把控平衡。

故事发生在17世纪,一个修女自称自己得到了耶稣的庇护和指示,有人认为她说谎,有人相信她献身于耶稣,是圣母在人间的分身。

宗教题材电影一直是极为隐秘和敏感的,保罗·范霍文其实倒不对宗教信仰做任何的评述,更谈不上“亵渎”一词,更多时候,他都是聚焦在“人物”的意识上,他拍这样一个故事无非是想唤醒人们心中的本能意识和自由意志。

在谎言和真相中,你选择相信什么?而作为一个信仰者,你又从上帝的祈祷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说《圣母》中的本尼蒂塔修女代表的是一个众生符号,她所叙述的神迹代表的是一个超我,而她所渴望拥有的欲望是一种人类最原始的自我。随着质疑不断,她的超我也在发生裂变,最后归结到人本身,当你成为自己的信仰,你就是自己的神迹

保罗·范霍文依然大胆而丰满,那些裸露和情色的场景台词,那些光影结合的中世纪画面,还有那起承转合,一针见血的文本主题,都被他融化了在两个小时的缩影中,而在女性主义电影崛起之际,他用最无畏的创造力告诉我们,男人和女人,本无区别,是社会意识在做切割。当我们什么时候抛开这种性别意识,文明才能得以进步。

同样入围戛纳电影节,《圣母》并没有获得任何奖项,但它却成为了众多影评人的心头爱,原因很简单,保罗·范霍文把一个最敏感、最生涩的艺术片拍得极为戏剧性,充满了惊人的创造力,更充满了意味深刻的反讽和哲思。

这倒印证了一句话:电影没那么可怕,可怕的仍然是赤裸的现实

03《斯宾塞》

传记电影的束缚

首先我要着重表扬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一个从青春奇幻片幻化成艺术片宠儿的奇女子。

十年前,我们很难想到《暮光之城》的男女主角如今早已成为成熟的演员,在艺术片摸爬滚打,竟也练就了一身本领。这时候,我们才会觉得创作环境对一个演员的影响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在和法国导演阿萨亚斯合作打磨的几年时间里,早已蜕变成蝶,她现在,演绎的可是著名的戴安娜王妃。

当然,对于斯图尔特的演绎评价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有些故作姿态,有人则认为她把一个王妃的矛盾、痛苦和神经质刻画的精准到位。

我则认为,她演绎的戴安娜王妃,别有一番姿态。传记真实人物的电影从来就不好拍,精准到如《女王》或者《铁娘子》,都归功于演员们的强大演绎来支撑。可以说,选对了演员,电影则成功一半。

《斯宾塞》的出色之处在于导演没有在着重讲述一段故事,而是描述一个女人的自由和束缚,他在仅有的密闭空间中创造了一个女人的精神世界,任镜头在她脸上自由游走,捕捉她微妙的喜怒哀乐。或许被消费的从来不是过世的戴安娜王妃,而是每个时代每个女人的浮沉命运

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过于模糊,过于表面,隐喻痕迹过重,试图用意象化的表现方式来侧面表现斯宾塞的精神世界,却流失了戴安娜真实人格的魅力和生活感,用大量特写和静默来规避故事性的突出,导致电影有些麻木和失衡。

仅仅靠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是不够的,更要导演来表达一个真实存在人物因为境遇和生活转折而隐藏的细腻性。

再说回传记电影,《斯宾塞》有极大可能性让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获得首个奥斯卡提名,学院向来对传记电影颇为喜爱。

但传记电影可一点也不好拍,《梅艳芳》拍成这样还不如去看梅艳芳最后一场演唱会纪录片。可像《国王的演讲》、《末代皇帝》之类描述真实人物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人,还有一个时代,一段人生和一种为之颤动的共鸣感。可惜大多数传记电影都会被人物所束缚,从而忘记群像环境的重要性。

从这一点来看,电影是自由的,但电影也是被时代所束缚的

很奇特的一点是,三部电影的主角都有真实原型人物,也大多都是真实事迹改编,可见现实历史给予了创作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唯一可以认同的是,这几部电影无论是表演者还是导演,都在认真的对待自己的身份,也在认真的看待电影艺术。

我们一直都在期待艺术上的百花齐放,或许那一天很遥远,但我们有足够的期待去相信,因为电影本来就是造梦空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