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桃園結義其實是假的!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一回中,寫漢末張角作亂,幽州太守劉焉隨即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貼出,先引來了劉備。劉備看完榜文嘆了一口氣,不知道嘆氣是什麼意思,可能是替國家擔憂,也可能是讚歎張角,我靠,這廝把事情搞這麼大,都稱將軍了。我這個出身皇室貴族的卻只能在這賣草蓆餬口,城管總來攆,生意越來越難做,因此嘆氣。

不料卻引起後面張飛的注意:“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兩個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就張羅着一起去喝點兒。二人正一邊喝酒一邊暢談人生理想的時候,關羽出現了。劉備問關羽幹啥去,關羽說高考沒抄着落榜了,要當兵去。於是,三個人坐在一起侃起來,竟找到了很多共同愛好。於是,張飛提議拜把子。劉備和關羽都說好呀好呀。這就上演了歷史上有名的桃園三結義: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爲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這個故事流傳到現在,被後人稱頌不已,可以說婦孺皆知。一方面,劉關張三人義氣感天動地。另一方面,拜把子這地方選的好——桃園,想想這意境都美得慌。如果換成菜園、果園、幼兒園之類的,意境就全沒了。即使三人義氣不改,也不會流傳到現在。

這個故事美則美矣,卻不是真的!

首先,史書上並沒有“桃園三結義”的記載。他們並不是把兄弟,《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劉備初起時與關、張二人‘寢則同牀,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恩若兄弟”形容劉備與關、張關係密切,“侍立終日”表明上下級關係,和拜把子不是一回事。《張飛傳》上又說張飛“少與關羽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共事先主”是說二人一起捧劉備,“飛兄事之”是說張飛把關羽當做兄長看待,和拜把子也是不相干的。

其次,關羽被東吳殺害後,曹丕問羣臣,劉備是否會出兵伐吳?劉曄說:劉備和關羽義爲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如果劉備不爲他報仇,對關羽的恩義就不是全始全終了。可見,劉、關二人的關係是“恩猶父子”,不是把兄弟。

最後,早於《演義》成書的《三國志平話》中有“桃園結義”一節,元雜劇中也有“桃園三結義”的劇目。大約是因爲史書中有劉關張三人“恩若兄弟”的說法,後來的文藝作品就渲染出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羅貫中這個大手筆在此基礎上又作了進一步加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