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的迷思2:完美主義

1、大部分社交焦慮的人對自己有着極高的要求。用書中的話講:那標準高出天際;然而對自身的能力矮化成泥土裏的蠕蟲。這種自身能力與期望之間的差距越大,我們就越恐慌。

2、高標準的社交焦慮者有着“二分法思維”,即全有或全無思維。意思是我們認爲如果某件事做得不完美,那我們就失敗了。不完美就是“完全無能”

但事實上只有我們自己這麼想。華盛頓大學對此做了研究:他們請社交焦慮的人帶朋友一起參加,請他們和朋友彼此誠實地評價友誼的質量和喜歡彼此的程度。結果顯示:社交焦慮者自我評價是負面的,但朋友對他們的評價是正面的,和沒有社交焦慮的人從朋友那裏得到的評價一樣。

參與的“優勢訓練營”時做過一個小活動:請你誇誇我。就是請身邊的朋友給予真實的評價。我通過微信的方式發給了幾個朋友。收到了來自朋友們真誠的反饋很是歡喜,發現大家講到的我好的部分,我也是認可自己的,而日常的自己更多看到或提到自己不好的部分,自動忽略了其他,永遠對自己不滿意的。

3、焦慮者渴望被大家接受卻又總愛吹毛求疵。我想這是因爲對自身高出天際的標準,施加到了他人身上;對自己永遠不滿意,看他人也盡是問題。因爲能力和期望之間的差距太大,倒不是能力低,而是期望太高。大家不過都是正常表現。

4、大約1/5有社交焦慮的人表現爲易怒、憤怒和對批評的極度敏感。憤怒也是一種保護行爲,在感到被潛在評判或羞辱逼近時,我們就會露出“獠牙”。這樣的人不會逃避社交場合,他們主動參與,但會表現得專橫、尖刻,甚至咄咄逼人。

[儘管有頻繁的憤怒經歷,但實際上有社交焦慮的人比沒有焦慮的人更少表達憤怒。這是因爲有時我們會壓抑自己的憤怒,但這種情緒不可避免地會泄漏,也許表現出的是敵意、易怒或被動攻擊;它也有可能向內滲透,引起腸胃問題、背部疼痛或頸部疼痛,或者因磨牙導致下巴疼痛。]

【要敢於平庸】

不完美又能怎樣呢?我們或許表達不夠流暢,節湊不是太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讓我們感受良好,願意再次嘗試,這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可以進行更多的練習。

我記得某個心理實驗:他們要求攝影專業的一組學生,在一個學期內努力研究理論如何拍出一張好照片,學期末拍一張作品;另一組學生在一個學期內要大量的練習拍攝。結果發現大量練習的學生要比另一組的學生水平超出很多。

接納平庸的自己,傻傻的行動。

【我們更喜歡不完美的普通人】

完美的超人令人生畏。研究發現,在總體來說是可靠和有能力的人中,偶爾出錯的人更讓人喜愛。因爲他們看上去更像個普通人,更好接近。

當然這不是說要故意出錯,而是要接納會出錯的自己。

摘抄:

只有當高標準阻礙了前行道路時,完美主義纔是問題。如果高標準在其他方面很有成效,比如爲服務制定了高標準,這叫“積極奮鬥”,奮鬥的目標是很高,但並非不可達到。

有時候最高標準能讓你走得更遠。很多成功的人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完美主義。

D032|20211103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