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欲)嘗求古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宋 · 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生於公元989年-1052年,享年64歲。此作於1044年。也就是作者在他55歲上的一篇傑作。此可堪稱是作者天命老年之集其畢生思想之大成之作。

大在哪裏?大在他經北宋多年的戰亂之秋,從政之難歷經淬鍊以後人文思想的成熟,和一直生在家國天下之下那種憂國憂民的心中苦痛和愈發強烈的愛國之思。

我做此文,也完全是早上受了它的啓迪才決定下筆。

我想,同爲文人,同爲作者,同樣的年齡時段,若生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背景和地位,面對同樣的物境帶來的啓發和思考是不同的。

同樣是一早視界,突然面對的是滿眼天空晦暗,淫雨霏霏,而我第一意識就是聯想到的是,我的上週末,沒有如常休息,身體的疲憊,今天雖尚在週四,但我需要休息。

我是的普通的教主從業者,業餘喜歡觸景生情,聯類比興,即興作文。當時我走上陽臺,推開窗子的那一刻,竟然第一個跳進念頭裏來的,居然竟是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的這一段話。

因爲天空晦暗。我想到了“春和景明”。因爲寫了這麼久的文章一直都是門票冷落,我便想到了“波瀾不驚”。同在簡書寫文的文友很多,讓我想到了“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別人都是“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而我的文章卻總是“靜影沉璧,文友之樂,我如何才能此樂何極?”

范仲淹走的是學而優則仕的仕途官道,而我走的是行有餘力也以習文的的業餘。寫作是范仲淹在朝堂上國政裏縱橫捭闔之餘,還可以引發他憂國憂民之情的副業。而我只把它看做是尋同古人之思中的一種文章提高的路徑和生活的消遣。

我更知道,無限風光在險峯,肉食,自有肉食者謀之。

文章不厭百回讀,每當掩卷總新知。下面,我就只站在寫文章的角度,談談對再讀這篇《岳陽樓記》的一些看法。

首先,作者用60個字,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創作此文的時代背景。算是給文章定場。

其次,作者用91個字,寥寥數筆,便清晰生動地爲讀者勾勒出文章表現主體岳陽樓周邊的物境,和岳陽樓大觀之美的人文盛況。這一段,可以說是作者對與岳陽樓相關的自然和人文之美的一個提綱掣領的定義。更以此物象爲鋪墊,爲進一步借景抒情埋下了藉以連貫用以引申的伏筆。

再次,連續兩段的表達,作者共用了184個字,充分利用眼前濁浪排空的實景,和春和景明的假設虛象,形成強烈的物象衝突和感情對比,描寫了作者當時心不得志愛國難伸的身心境遇。作者分別在段首分別只用了“若非”和“至若”兩個選擇詞,便把自己此刻的所思所想借景抒情,都悉數完整地表達出來,可稱文宗,實在是高。

喈夫!如果把這篇《岳陽樓記》看做一篇曠世的好文,如果把文章的前三段看做是文章的探花和榜眼,那麼尤其作者最後結尾一段這102個字,就絕對稱得上是人中上士,文宗狀元中的極品了。

作者高就高在,一篇文章,只用了於觀夫,若非,至若,喈夫等幾個詞轉折統領。就巧妙地完成了心思和物境之間的相互轉換。便可以把時事、物象和思想鋪陳的大氣磅礴,形象生動。就能三者之間的相互關聯過渡得自然而然,明明白白。我想,作者能把眼前物象和心裏感受如此的成竹在胸,一氣呵成。若沒有作者經年的思想考究和文筆洗練,是萬難做到的。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喈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

其實,時縱古今,物象名求,人心所向,亙古不變。

《岳陽樓記》此文,高就高在,他能力思接古今,透紙背,寫出了曠古至今世間裏幾乎所有人的的困惑、不解和憂思。並用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給後人指明瞭解決這種憂思的思考和方向。

世人常言,一部戲可以看出很多的“哈姆雷特”。其實,這句話的含義,並不新鮮。

見仁見智,這種見解,在中國古代早就固有,只不過是國人見異思遷,俱把自己和先人,幾乎漸行漸遠,悉數讓我們的不再自信給淡忘在迷失的路上罷了。

原始返衷,看過此文,回到結尾,再回到審視自己的文章。想想自己一路的糾結、困惑與彷徨。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其實,我們一直集聚在內心裏一切憂思的答案,其實都有。

寫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想必無論今古,欲想稱名,必要先受其苦纔行!天下、文宗和太師的內心憂思都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我們今天的區區小道,思想行文了。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說得就是!大家同是走在時光中的旅友,誰是誰又是肯與我一路同行的同志呢?

請點贊支持!🤔🤗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話不在多,伸志文宗。文不在長,鬱郁化境。

雖然,希文先生,官居下品。

范文正公,實乃,高人一個。

仁宗,惜士愛才,范仲淹,知恩圖報。上特諡號“文正”。範文的範,文正的公。這個范文正公的名號,着實賜得實至名歸。

若非,那仁宗皇帝給胡人掠了去,或許范文正公先生的內心裏還會好受一些,也許他還能多活一段坦然的時光,就是能爲後世人留下他獨特的“瘦金體”,也未可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