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作,兼職還是全職,你想好了嗎?

文|蕭寒晨夕

熱愛寫作的人,大都不是全職寫作的,畢竟靠寫作爲生,很多時候,既辛苦,又清貧。

而且,寫作的期初階段比較長,需要很多的文字積累,才能出一點點的成績。

要想持續不斷地有產出,且能夠高質量地呈現一部部作品,並且讓這些作品帶來豐厚的回報,沒有五年以上的積累,是很難實現的。

所以,先謀生,再謀愛,就成了很多熱愛寫作之人的首選。

明知道寫作需要時間的打磨和積累,但又不得屈從於現實的物質世界。沒有溫飽,就很難談夢想。

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已經被無數人用事實得以證明,生存是第一,物質滿足是第二,精神需求第三,自我實現則最高。

於是,大多數熱愛寫作的人,選擇以其他的工作爲謀生的主業,而寫作只能屈居副業。

但如此一來,寫作的進程就變得很慢,因爲生存,不得不把大把的時光耗費在其他事情上,留給寫作的時間就很少。

這就順理成章地出現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兩難問題:屈從於現實的魔掌,兼顧微弱的理想之光,還是孤注一擲,置之死地而後生地做一個追光的人?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選擇了前者。而只有少部分的人,選擇了後者。

這不僅僅是一個選擇,選擇的背後意味着不同的人生。

我們都知道,人生最爲可貴的,是能夠在最好的年華中,遇到相守一生的人,找到最熱愛的事。

很多人鬱郁不得志,很大程度是因爲所從事的工作不是自己最愛的,手頭的工作勉強餬口或者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放棄的成本太高,越長大越沒有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堅決,而是選擇向命運低頭,臣服於時間的循環往復,在當下的生活中安穩度日。

當然,這中間就有少一部分人,他們明白了人生僅有一次且短暫無常的真相,如果不爲夢想付出至少一次的全力以赴,怎能稱得上真正的活過?

所以,這些人,他們就出走了,爲了夢想,孤注一擲,在孤獨追夢的路上,有的滿身傷痕,有的神色黯然,但在這少部分人中,總有一些人,最終到達了生命的終極,體會到精神世界的偉大與富足。

當然,很多時候,靈魂世界的偉大和物質世界的富足是不相稱的。對於很多的文學家、藝術家而言,活着的時候,一貧如洗,去世之後卻被後世尊爲師祖和大家,梭羅如此,梵高如此,蕭紅如此,還有許許多多爲了心中的燈塔奉獻一生的人,他們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飛蛾撲火,什麼叫信仰的力量。

爲了夢想他們可以拼上全部,爲了靈魂的涅槃,他們將自己沉入無底的深淵,爲了藝術,他們忘記自我、忘記時間,在無止境的探索中尋找永無盡頭的懸妙與奇蹟。

所以,他們成功地被人記住了。

但還有更多的人,不被人記住,甚至作品盡毀,很不幸的沒有留下任何印記,但歲月會記住,曾經和他們生活過的花草樹木會記住,他們來過,這是事實,他們也曾偉大過,也會一直偉大下去,這也是一個事實,儘管,此後的世界對他們而言,只是莫須有的存在。

也許,這也是很多人堅持不下去的理由,也是很多人選擇謀生之後再謀愛的原因吧。

畢竟,“理想”這個詞,太過沉重。

拋卻所有,拼上全部身家,只爲一個不知道會不會實現的夢,需要太多的勇氣,也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這本就是一個世俗的世界,紅塵滾滾,誰都不可免俗,所謂清高,只是比別人多了一分對夢想的執着罷了。

生活的本質,還是要喫喝拉撒睡以後,纔有動力和精力去追求精神的高潔與素雅。

因此,選擇兼職寫作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因爲,除了物質的需求,他還沒有忘記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一個兼顧現實與夢想的人,比完全混沌於物質的自我滿足,更值得別人稱讚。

而有勇氣拋卻物質的羈絆,“衣帶漸寬終不悔”地追求夢想,哪怕結果不理想,即便前方萬丈深淵,縱使最終萬劫不復,也要去拼去闖,用盡一生只爲與夢想同行,這種人,更值得我們爲之讚歎,爲之高歌。

世界需要這樣的人,人類需要這樣的少數,社會纔會更進步,科技、藝術、軍事等,纔會有人去引領,世界纔會百花齊放,人才方能百家爭鳴。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是誰的格言?又是誰的執念?在這個世界上,真沒有幾人能夠做到爲了他人完全忘卻自己的利益。

不相信,不等於不存在。

質疑,是因爲自己做不到,目力所及的所有人都做不到,所以便理直氣壯地認爲別人也做不到,所以便心安理得地縱容自己對別人的質疑,甚至嘲笑他們用生命和全部去追逐一個看起來並不可能會實現的夢。

平凡和偉大,就在一念之間。

兼職與全職,也在一念之間。

放不下,是因爲顧念太多,如果承認自己只是一個懷揣夢想的俗人,那就放過自己,保持對寫作的熱愛,顧及現實的殘酷,兼職寫作,也許更明智,更適合自己。

妄念爲零,對生活的執着僅限於對靈魂的滿足,如果一生不能爲理想全力以赴過,就是白白活過,那便去全職寫作吧,你的世界將會因爲手中的筆變得異常精彩,而這個滿目瘡痍的現實更需要來自靈魂的吶喊與呼喚。

關於寫作,兼職還是全職,你想好了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