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思錄

初識張文質老師,是在2019年的第五屆“教育行走”夏令營。“不管三七二十一,今年暑假,我在美麗姑蘇等你!”這是第五屆“教育行走”夏令營徵召令的口號。哈哈,是不是詼諧中盡顯輕鬆與愉悅?現在想來,這或許就是“教育行走”發起人張文質老師的風格,就是張老師才情最直觀最簡單的體現。

當時,我是一個從教十餘年,渴望學習卻一直沒機會出門學習的人,看到有一個可以長見識的機會,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報了名,即使是自費路費和伙食費,即使是出門就迷方向的我帶着可能被騙的惶惑隻身前往。於是,便有了那次和張文質老師的相遇,雖然,他在臺上分享,我在臺下觀望,而且我並未與他搭訕,合影留念,我們頂多屬於擦肩而過。

但我清晰地記得,那次“行走”,無論是一線教師的熱情分享,還是各界精英的專題講座,抑或是老師們的狂歡晚會,都是高水平、高水準、高品質,且接地氣,通慧氣的。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不一樣的光和熱,彷彿一滴行走的水珠化身成一尾行走的小魚,且遇見了大海……那一刻,只感覺一種難以置信的幸福感由心底升騰——當老師居然可以這麼快樂?!這麼灑脫?!我知道,那幸福中有積極進取的充實,有學有所獲的知足,更有一羣志同道合的人帶來的溫暖……

《教育是慢的藝術》是那次學習歸來後買的,一是對書名有一種深深的認同感,二是我想進一步瞭解張文質老師的教育思想。

因爲忙碌,也因爲懶散,和我買回來的其它很多書一樣,這本書也沒逃厄運,很長時間都被我束之高閣。直到前段時間,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生活的複雜性,由此滋生的生命的困惑和疲倦,使教育的無力感和無助感一起鬱結於心,我知道我陷入了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帶給我的浮躁和焦慮中,這種焦灼像一張無形的網籠罩着我,常常使我不自覺地懷想以前的慢生活所給予我的簡單而純粹的快樂,我不知該如何從容面對眼前有些凌亂的教育生活。我想,我應該讓自己沉下來,到書中,去尋覓……於是,我打開書櫃,一格格排列整齊的書籍中,我抽出了這本書,我要仔細地去體察教育是怎樣一種“慢”的藝術,我要細細地去品味“藝術”是怎樣一種教育境界。

觸摸字的靈魂,我果真感受到了一種名叫治癒的力量。

“教育是慢的藝術”,表達的是張老師對教育的理解與信賴,在我看來,流淌出來的更多的是對生命的首肯和期許。教育從來都是複雜、豐富、沉重和感人的,它使我成爲謙恭而又充滿矛盾的個體。我渴望教育能夠以更美好的生命方式,緩慢而堅定地證明人性的優點,證明我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遏制的渴求。

                  教育的無奈

直言不諱地說,嚴苛的考試製度真的把很多老師變得目光短淺、視野狹窄,價值觀出現問題,只緊緊地盯着那個分數。因爲如果你的學生考砸了,不稱職的教師就是你,想要這飯碗就要跟着這些分數跑。所以,許多教師在艱難中努力去贏取生存,保障生存而不至於被淘汰。而一個人如果只會死盯成績,那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啊。

                      慢下來

如果一個學生成績落後,態度不端時,幫助他研究弄清楚原因到底在哪裏?而不要簡單粗暴的批評,訓斥。一個好教師要更多的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提高學生、幫助學生,激發他對更高一級、更美好的教育期待,我們不是要去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而是要不斷激發他們的進取心。

我們應該意識到:班上的孩子都可能比自己有更光明的前程。

              成爲什麼樣的教師

馬克斯•範梅南看來,對教師最好的描述是:成爲學生心目中能夠替代父母角色的人。學生對教師的情感,首先,來自於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你是怎麼注視孩子的,你眼中透出的是不是善意、慈祥、期待和肯定?你評價孩子的方式是否妥當,是否能爲他們愉悅地接受。教師成功的標誌,就是讓學生對你產生知識的折服,道德的肯定,情感的依戀,精神的景仰。

是的,無論教育的情況多麼複雜,教育始終是需要愛的。但作爲父母,作爲教師,我們何曾無條件地不假思索地去愛一個孩子,無條件地肯定一個孩子來到這世界上,一定有它神聖的、任何人都不能懷疑的理由,每一個孩子都有任何人無法代替的獨特性、唯一性,每個人都有特異之處、閃光點和相對的長項。任何一個孩子都是他自己的最愛,這種最愛也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理解。而這些真正的尊重和理解,能夠讓一個人活得舒展自信,爲自己而活,活得像自己。或許,我們不曾受到這樣的優待,因而也不懂得如何用類似溫潤的方式去優待別人。

教育,本身就是矛盾的,我們希望把每個學生都教育好,然而,衆所周知,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無法改變遺傳,而勤能補拙也不是絕對的,很多時候,我們絞盡腦汁,費盡神思,把自己搞得蓬頭垢面,灰頭土臉,依然不見成效,不得不承認,有些東西,我們真的強求不來。或許,更多時候,我們能做的,是讓自己變得陽光一點,積極一點,主動一點,讓教育儘可能多些和藹,多些從容,多些溫潤,多些鼓勵,對學生多一些生命關懷,儘量地去減輕教育的痛苦,堅定地站在孩子身後,做他們生命的保護人和精神的範本,讓他成爲他能夠成爲的人。

教育是慢的藝術,慢得有時候讓我們看不到希望。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立竿見影”的背後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爲。教育可能要做的事就是承認差異,承認不平等,更多的給予人理解和期待,教育不是隻給人一條路,而是要開啓儘可能多的方向,讓每個人都得到光亮。教育最大的意義,應該在於,讓每個受教育者對未來更有信心,所以我們要給予孩子正面的刺激,讓他相信自己,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可以有更光明的前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