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曹刘二人称帝后 孙权为啥不跟 反而向魏称臣低人一等?

三国分庭抗礼中,曹丕与刘备相继称帝,两人间隔不到半年时间。而剩下的一方的孙权,只是在曹刘二人之后自立年号,接受曹丕册封一直称吴王,直到八、九年后才正式称帝。须知汉献帝禅位曹丕,东汉已亡之时,孙权已经从孙策手中接过大权,执掌江东20年之久,既然如此,孙权为何不紧随其后称帝,而选择低人一等?


时局有变 战争不断

首先要从荆州的归属问题说起。

赤壁之战孙刘两家结成同盟,共抗曹操,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南四郡和江夏郡治大部,捏住了东吴的命脉,蜀吴翻脸成为早晚的事儿。初期双方还能坐下来和谈,于建安二十年(215年)湘水划界,平分荆州。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双方关系已趋恶化。

荆州在三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战略意义,对于吴国来说犹如咽喉,对于蜀国来说好比一只右手,而对于魏国的作用,犹如手中利剑。荆州对吴国的意义,可以说比魏蜀两国的意义都要重要。无荆州则吴国不足以自保,亦不足以立国,东吴会誓死捍卫荆州的。


建安末年,关羽北伐,逼得曹操差点迁都。曹操无法,只得联合江东,做掉关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东吴的马忠,于麦城之战中设伏擒获关二爷,到了年末,关羽被吴将吕蒙部下所杀。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将剩下的身躯安葬于当阳。孙权虽然尽收荆襄之地,但吴蜀联盟不再,面临两方敌人。

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夺回荆州之地,刘备称帝仅仅在三个月后,便尽起蜀中精锐,东征伐吴,气势强劲。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全力应对蜀国威胁,孙权只能选择稳住魏国一方,在曹丕称帝后,孙权便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

孙权的这一“伏低做小”的操作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曹丕在手下劝说发兵攻打吴国之时,说道:“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三国志·刘晔传》)为东吴赢得了战争缓冲时间。

面对刘备的大军,东吴的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的攻势,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之战中取得大胜。而在这一年秋天,曹丕发觉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便三路出师,举兵伐吴。直到223年朱桓击退曹仁、朱然防御住江陵,这才算抵御住曹丕的第一波进攻。


224年,曹丕第二次亲征伐吴;225年,曹丕又亲征。226年,曹丕去世后,孙权马上就开始打江夏郡,也是在这一年交趾的士徽发动叛乱。227年,韩综叛变,跑到魏国,回过头来侵犯吴国。

孙权在这期间忙着抵御曹魏,和蜀汉重修关系,整合交州诸势力,终于在228年见到了曙光。孙权自己都说过,他之所以迟迟不称帝是因为形势不好,没有底气。

内部不稳 挑战众多

孙权底气不足的原因,还有来自于内部挑战,孙权虽说是吴主,但其实东吴并非完全铁板一块。

孙权封王不久后大宴文武,席间起身给大家敬酒。敬到一位名叫虞翻的人时,此人竟不给孙权面子,装作一副人事不醒的样子,孙权只好绕过他,继续给别人敬酒。没想到,孙权刚离开,虞翻一骨碌坐了起来,跟没事人一样。孙权见他如此玩弄自己,挑衅自己的权威,气得拔出宝剑,想将他砍翻当场,最终被众人劝住。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孙权对东吴的控制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强大。称王之时还多有不服之人,那距离称帝,路途还很远。

孙权是孙策指定的继承人,不是东吴的帝王,而是孙家的家主。内部的江东世家大族、山越夷民是他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对于孙吴政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江东世家大族的问题。


孙吴政权对于江东来说属于“外来户”且孙家出身寒微,被江东士族瞧不起。孙家凭借孙坚战斗力强悍,最终混到了长沙太守的高位,还获封乌程侯,家族勉强从乡下平民进阶为武力豪族。到孙策下江东时,就受到本土世家的广泛地抵制,不得不成批量地翦除,最终落得被刺身亡。

孙权想要彻底掌控东南,就需要缓和江东士族的矛盾,吸收江东士人参与到孙吴政权当中,江东的顾、陆、朱、张四大家族,没有一个省油的灯,这一过程,需要经历漫长岁月,充满血与火的考验。最终孙权与他们合作,靠着豪族们钱粮、人才的支持,东吴的实力进一步上升。

在拉拢本土世族的同时,孙权也积极建立自己的班底。鲁肃、诸葛瑾、徐盛、步骘等,都逐渐成为东吴政权的核心重臣。

我们再来说山越夷民问题,孙权能否处理好,直接关系着其是否能长治久安,以及是否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北伐。对此孙权实施了三策,其一镇抚山越,孙权任命能征善战的将军在山越聚集的郡县担任长官,将山越分割征讨。其二扶植部曲,诸将征讨所得,孙权就承认征讨者据为部曲。其三,围困山越,驱赶下山,恩威并施。最终东吴境内的山越人强者为兵,弱者补户,完成了收服。

经过整顿,东吴逐渐完成了内部整合,孙权自己也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政治家,孙吴政权的地盘从他接手时的五郡之地(丹阳、吴郡、豫章、庐陵、会稽),扩张到了扬州、交州、荆州的三个州,原东汉末年十九个郡的地盘,已占三分天下,他欠缺的只是一个名分了。


欠缺名分 程序不正

孙权很聪明,他知道自己有什么,自己没有什么。

孙权占有江东地面,有兵有粮,但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和辽东的公孙氏一样,正统性不足,名不正则言不顺,不能低估了古人对名分和正统这些概念的执着。

曹丕称帝走的是禅让制的路子,从东汉正统的汉献帝手中取得帝位的,属于最高级最正规合法程序。

刘备是汉天子认证的汉室宗亲(皇叔),打着是匡扶汉室的正义大旗,在曹丕称帝后,就放出曹丕弑君篡位,汉献帝已死的消息,所谓“汉贼不两立”,否定了曹丕的合法性基础,自己继承汉室大统,延续汉祚,称起帝来也理直气壮。

曹丕和刘备称帝都可以说自己是从汉献帝那里接过来的法统,孙权就没有资格这么说。孙权当时的身份,还是汉朝的南昌侯,这个身份还是曹操上表任命的,在礼仪秩序上,跟江东士人没有法理上的君臣关系。

称帝是有一整套严密流程,不是谁都可以随便称帝,这事得走程序,孙权向曹丕称臣,加九锡,晋封吴王,完成了称帝前置手续。


有人或许说,不走这一步,直接称帝会怎么着?也不会怎么着,就是政治风险更大一些。举个例子,假如孙权手下的人叛逃到了许都,人家可以说是“还朝”,而不是叛逆,毕竟人家在法理上是汉臣,甭管当朝的皇帝是不是傀儡。

在法理上没有确定君臣名分,就没有严格的效忠关系。在两汉时代,这段期间自己割据称帝的异姓人士,下场一般都不太好。袁术的例子就在不远之前,称帝后为天下所恶,被各方轮流攻打,下场老惨了。

公元228年石亭之战后,曹魏兵锋不敢南进。主政蜀汉的诸葛亮,为了北伐也相当务实,在意识形态上对东吴做出了让步。

公元229年,孙权另辟蹊径正式称帝,找到的理由是“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这意思就是他称帝是遵从天命,接管祭天的大事,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上天在人间的代表,成了所谓的“天子”。孙权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江东为根基建号称帝的君王。

三国之中,尽管孙权称帝最晚,但吴国却是国祚最久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