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创伤


今早看到有人说起一个观点:“为什么我们分手会这么痛苦?”

源自于儿时的分离创伤。

成年以后在感情中我们经历分离的感觉全部都可以追溯到儿时最初分离的记忆。

一段分手会唤醒潜意识里我们对于儿时分离创伤感的压抑。

真的会是这样吗?

很早之前还在玩抖音的时候,看到有个抖音号常常推送的视频内容是“分手后如何快速走出来”这类的主题内容,每一次都是会说一段超级暖心且治愈的话,那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连分手都需要被治愈了?

在我们父辈,哪里需要这些,不也是一辈子开开心心安安稳稳过来了。

问题出在90后。

是不是我们儿时的缺失太多,以至于我们成年后不断地给自己找补?

还是社会上的信息太多,碎片化使我们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习惯于不断地追逐不断地寻求新的刺激?

不得而知。

以前很喜欢揣度别人的心事。大抵是因为喜欢写东西,因着写故事的需要,所以需要去等价替换,让自己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并想象着做出选择。

这也就是之前为什么白岩松说,喜欢读书的人,喜欢写字的人不会有坏人,因为读书思考写作,具备常人没有的同理心。

杀人犯为什么能做下残忍的事,因为不具备同理心,他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只顾着满足自己的私欲。

很多人在感情中,写了许多鸡汤,以过来人的身份说了许多劝诫,但实际上,当你真的遇到一段感情的时候,会把这些统统抛之脑后。

由此,我觉得,人生中所有的一切都不会是白白经历的,也都是你遇上了就该去经历的,它会让你痛苦会让你挣扎会给你带来片刻的快乐,怎样都好,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前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段看似不起眼的感情会给我带来如此大的创伤?让我用了四年的时间都无法自我疗愈?

我真的太爱故事里的那个男孩了吗?

四年后我才逐渐意识到,所谓的太爱不过只是执念,而那时的创伤于我而言一直无法被疗愈是因为这种分离创伤唤醒了我儿时有关分离的惨痛经历。

沐心说,写作是一个照见自己的过程。

抽丝剥茧般把自己不敢直视的内心剥离开来,不是选择逃避而是选择直面血淋淋的真相。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在写完前两段我应该叙述那段恋爱的分离创伤和儿时的回忆时,我停止了,因为我的内心突然涌现大片的窒息感的悲伤。

四年来,我愿意去表达所有快乐的细节,但始终无法以第一人称完整的平静的不带任何波澜的将那时的心痛诉诸笔端,这与儿时的分离创伤息息相关,不然,它不会如此深刻而清晰。

有时候真的羡慕那些年轻的人,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心里对感情还剩下多少期待,那份少年心性还能保有多少。

时至今日,至少对我们25岁之后的人来说,我们已经不剩什么爱情的向往了。

合适永远大于喜欢。

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能和我们小打小闹谈情说爱的人,我们需要的是势均力敌门当户对能踏踏实实安稳生活的人,能手拉着在下班后逛超市,能一起打扫一起做饭一起吃饭能共同面对生活风雨的人。

前几天我跟家里人说,别催我找男朋友,我现在不会轻易谈恋爱,因为一旦开始就意味着我要结婚了。

这次换我妈感到很奇怪了,不需要先相处一年半载吗?

我说,不需要,没什么可挑选审度的,只要找到了,不到一年,我就结婚。

我现在真这么想,也不知道对不对。

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但看了一圈身边人的选择,好像也都是那样,轰轰烈烈的反而都死得快,平平淡淡的选择,也没什么不好。

如果你翻看我17、18年写下的有关婚姻的想法,一定不是这样的,那时的我除了年轻,我还有对未来对生活满满的期待,一定要等到自己的意中人,像盖世英雄一样,我才会心甘情愿嫁给他,不然我宁可一辈子不结婚,现在的我只剩下了眼前的生活。

也在这几年中明白,永远不会出现满分的意中人,能出现意中人并两情相悦已经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因为爱情永远不是必需品,但面包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