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眼光

用终极的眼光看,人世间的一切纷争都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当然,在现实中,纷争的解决不会这么简单。但是,倘若没有这样一种终极眼光,人类就会迷失方向,任何解决方式都只能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上述,是我在读周国平《孤独三书》中其一《当你学会独处》的一段话。

由此一句,我思维发散到往古来今。

以终极的眼光,现实的纷争,微不足道,古人、今人中的高贵生命,将这眼光,落点于更辽远的境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终极眼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的终极眼光;“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千年万年,白驹过隙。““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终极眼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被清评刻家选中作为《三国演义》开篇词,这首词的宏大格局,看待历史的终极眼光,为《三国演义》的经典性增色不少。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是清代张英的终极眼光。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首由杨绛翻译的兰德的诗,也凸显了这位活了105岁的老人淡泊的处世态度,这是她优雅活着和老去的终极眼光。

“死是迟早要来临的节日,不必太着急,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史铁生的终极眼光。经历高位截瘫和尿毒症的他,与命运和解,在漫长的轮椅生涯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成为“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韩少功语)

以终极的眼光,看待世界,视野,角度、高度,皆有了宏阔的生命气度,无尽古今中外的英雄、哲人,都能以他们自身的感喟,予我们以生命价值的警醒。而这种境界,他们所留下的千古名言,常能互相映照。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在明了个体单纯使命的本质上,尼采投向生活的坚忍目光,并无异于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终极的眼光,是看透了生死后的价值选择,是明了生命的虚无性之后的对灵魂高贵的追寻,是九死不悔的信念信仰,是对人世纷争的看淡释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