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天 讀《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

    第一章  親子教養的傳承

  1.過往經歷的影響。

    我們嬰幼兒時期獲得的親子教養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養育我們的孩子的方式。很多時候我們會沒有任何察覺地複製我們上一代的育兒模式,溝通模式,思考模式。

    不要讓上一代錯誤的養育方式留在你身上的陰影,再影響到你的下一代。

    你可以冷靜地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顧過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經發生過什麼難忘的事情,當時你有什麼感受,現在又是什麼感受。做完分析後,請把那些不愉快的回憶徹底忘掉,只留下你需要的有積極影響的回憶。

    如果在你成長過程中,家人都把你當成獨特的、有價值的個體看待,給你無條件的愛,也給你足夠的正面關注,你們全家關係融洽,那麼你會獲得一份培養正面關係的藍圖,長太成人的你也有信心可以爲家庭與社區做出貢獻。

    如果很不幸,你沒有那樣的童年(多數人如此),回顧過往可能會令你感到心理不適。你要正視這種不適的感覺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傳到孩子那裏。我們從上一代承襲了很多東西卻不自知,這使我們有時很難判斷,自己究竟是對孩子當下的行爲產生反應,還是受過去影響而產生本能反應。

    當你對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高要求的事情感到憤怒時(或產生其他負面情緒,包括怨恨、挫折感、嫉妒、厭惡、恐慌、惱怒、恐懼等等),最好把它視爲一個警報。那個警報不是在提醒你,孩子肯定做錯了什麼,而是表明你的記憶閘門又被打開了。

      模式通常是這樣的:當你對孩子發飆或表現出過於激動的情緒時,是因爲你必須用那種方式來保護自己,以免你感覺到你在孩子那個年紀所經歷的感受。你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行爲可能觸發你過去的絕望、渴望、孤獨、嫉妒,或不自信的感覺。所以,不知不覺中,你挑了一個簡單的做法:你不去試圖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發飆,或陷入沮喪,或開始恐慌。

2.破裂與修復

    在理想世界裏,我們在出現衝動反應以前,會先剋制自己;我們永遠不會對孩子大喊大叫,威脅他們,或讓他們感到難過。可惜在現實世界裏,我們是絕對做不到的。

    破裂是指我們誤解彼此,做了錯誤的判斷,傷害了他人。在每個重要、親密的家庭關係中,翻臉決裂是無可避免的。重點不在於關係破裂,而是要加以修復。

    首先要努力改變你的反應。也就是說,找出觸發情緒的原因,並利用那種認知,做出不同的反應。如果孩子已經懂事了,你可以通過言語道歉。即使你是在事情發生幾個月後,才意識到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錯了,你還是可以告訴他,你哪裏做錯了。

      父母試圖與孩子修復關係,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即使孩子已經成年。

      有位家長曾經問我,向孩子道歉會不會有負面作用。她說:“如果孩子發現你並不總是正確的,會不會沒有安全感?”我可以肯定地說:不會!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實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

      每個人都是這樣,我們必須先釋放暗藏在心底的悲傷,才能釋放內心的愛。

      想把孩子從自己身邊趕走、想讓孩子睡久一點、想讓孩子獨立玩耍以免佔用你時間的感覺,會在你不想去理解孩子的時候出現,因爲孩子讓你痛苦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正因爲如此,你無法迎合孩子的需要。

    你可能會告訴自己,之所以把孩子推開,是因爲你想要體驗生活的其他部分,例如工作、朋友、追劇、娛樂,但你要知道,孩子這麼黏人只是一個階段的表現,等小孩慢慢長大,不再那麼黏人以後,你可以重拾工作、朋友和休閒娛樂,而且未來肯定會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你,並想方設法遠離你。

    遺憾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很難阻止自己把幼時受到的對待繼續傳給下一代。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感受,然後反思。正視自己想要採取的不當的因應方式,會讓人產生愧疚感,但愧疚感不是壞事,當我們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時,可以把愧疚轉化爲慶幸,因爲它提醒我們需要改變。

    對家長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和孩子輕鬆自在地相處,讓孩子感到安全,讓孩子覺得你想要陪伴他。我們的言語也會發揮小小的作用,但更大的作用體現在我們展現出的溫情、觸碰、善意和尊重: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他們的個性、觀點,以及看世界的角度。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在孩子清醒時,表達對他們的愛,而不僅僅是在他們安靜入睡時才展現出來。

3.如何自我對話?

    我們承襲下來的習慣和行爲,往往可以從我們自我對話的方式中發現端倪,主要是通過內在那個吹毛求疵的自我。

      幾乎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種持續不斷的嘮叨或評價的聲音,我們已經習以爲常了,以至於根本沒有注意到它在說什麼。那個聲音可能是一種嚴厲的內在批評,讓你不斷暗示自己:“這不是我這種人應得的。”“我不能相信任何人。”“我沒救了。”“我永遠做得不夠好,還是趁早放棄吧。”“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我太胖了。”或“我真是一無是處。”

    對於這種內心對話,你要特別小心,因爲那些話不僅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強大的引導作用,也會影響你的孩子的生活,並影響孩子對自己及他人的判斷。

    內在的負面聲音除了會引導孩子做出有害的判斷以外,還會放大低落的情緒,打擊信心,使我們感到自己樣樣不如人。如果你希望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能力,記住,你的自我批評可能是妨礙孩子幸福的最大絆腳石。

    童年經歷的一切把我們塑造成今天的樣子,這是人類發展的基本方式,我們很難擺脫童年的經歷。阻止這種內心批判的聲音可能很難,但你可以注意觀察自己是何時開始自我批判的,每次發現自己這麼做時,就肯定一下自己的覺察力。

4.好父母/壞父母:不要輕易評判

    你之所以讀這本書,表示你想盡最大努力成爲最好的父母。阻止你達到目標的一個因素,是你自己和他人對你的評判。在爲人父母方面,我們常給自己打分數,這也是困擾我的問題。

    貼上“好父母/壞父母”的標籤對我們毫無幫助,因爲那些評判都是極端的。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與孩子和諧相處,即便是出於好意,有時也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但因爲沒有人想被貼上“壞父母”的標籤,所以我們犯錯時(每個人都會犯錯),爲了避免被貼上那個標籤,我們會假裝自己沒錯。

      父母害怕面對自己的錯誤,其實對孩子毫無幫助。當我們改變行爲並修補破裂關係時,那些犯下的錯誤(例如假裝孩子的感覺不重要)是可以彌補的。但如果我們覺得承認錯誤太丟臉了(而且“壞”標籤還會增加那種羞愧感),我們就永遠無法糾正任何錯誤。

      讓我們別再把“好”與“壞”當成父母的屬性,沒有人是完全的聖人或徹底的罪人。一個暴躁但誠實的家長(一般人眼中的“壞”家長)可能比一個表面和藹可親,但私下沮喪又怨恨的家長更好。

      我想進一步建議:就像我們不該評判自己一樣,我們也應該儘量避免評判孩子。對孩子做任何評判都無助於讓他變得更好,因爲在“文靜”“笨拙”“吵鬧”等標籤的限制下,孩子很難健康發展。

      人隨時都在改變及成長,尤其是小時候。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體行爲,並說出你欣賞的優點,這樣做的效果遠勝於籠統的評判。比如,與其說“你的數學很好”,不如說“我很喜歡你做算術題時聚精會神的樣子”;與其說孩子“畫得好”不如說“我很佩服你爲這幅畫下那麼多功夫。我喜歡你畫的那棟房子,看起來好像在微笑,讓我的心情也跟着好起來了”。

      讚賞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東西與感受,並鼓勵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評判。描述你的觀察,並發現一些具體的特質給予稱讚,遠比“幹得好”“太棒了”之類的籠統評語更鼓舞人心,也遠比批評更實用。

      如果孩子寫的作業看起來像鬼畫符,亂成一團,但有個字母P寫得很完美,你只需要說:“我喜歡你把P寫得那麼工整。”下次你會看到另一個完美的字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