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輕浮之人,自有輕浮之相

衆所周知中,古人流傳下來的一些話語,並非完全沒有依據,恰恰相反,那些話語更多是古人智慧與經驗的結晶。

或許正是由於這些話語能夠體現古人的智慧與經驗,它們才能口口相傳,穿越歷史時空,爲後人所知。

我們以“相由心生”爲例。

所謂“相由心生”,並不僅是指人的內心,可以改變人之長相,而是強調你是什麼人,自然會呈現出什麼相。

如古人講“輕浮之人,自有輕浮之相”一樣——真正輕浮之人,往往讓人一看便知,甚至能夠感覺得出來。

爲什麼如此說呢?

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繼續探討,即:

一、輕浮之人,在言行之上,大都會有所體現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體會,那就是遇到一個人,往往就能很快看出對方是什麼人。

而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體會,大致源於兩個原因,一是自身的閱歷、見識——閱歷或見識越豐富,這種感覺就會越接近於真實。二是人的內心活動,往往會體現於言行之上——你是什麼樣的人,一般來說,就會有什麼的言行舉止。

輕浮之人也不例外。

進一步的說,輕浮之人,在言行之上,大都會體現出輕浮之相;反之,若不是輕浮之人,自然就不會體現出輕浮的言行舉止了。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輕浮之人,確實自有輕浮之相。

二、輕浮之人,往往會有一顆輕浮的心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其實源於內心活動的驅使。

言外之意,輕浮之人,往往會有一顆輕浮的心。

甚至可以說,正是這顆輕浮的心,造就了輕浮的人。

我們舉個例子,人的內心,若是起了一個念頭,那麼,這個“念頭”遲早會通過其言行體現出來。

事實上,人的言行,歸根結底,其實皆源於內心活動的驅使,若非如此,人豈非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

而這亦我們爲什麼講輕浮之人,往往會有一顆輕浮的心的主要原因。

三、輕浮之人,身邊往往會有一羣同樣輕浮的人

古語有云: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大意是說,你是什麼人,其周圍往往就會有什麼人,

這其實也是“相由心生”的另外一種詮釋——你是什麼人,就會更關注什麼人,從而自然會招致什麼人。

因此,那些天性輕浮的人,其身邊往往也會圍繞着一羣輕浮之人——曾聽說過這麼一句話,要了解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看看他身邊的朋友。

當然,綜上所述的這些內容,其實正是我們爲什麼講“輕浮之人,自有輕浮之相”的道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問過藍天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莊子》《壇經》《道德經》《暫坐》《紅樓夢》《廢都》《自在獨行》《人生哲思錄》《柏拉圖如是說》《史記》《王陽明全集》《華嚴經》《大學》《禮記》《天道》《孫子兵法》《王弼集校釋》《周易》《詩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