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成事心法》讀書筆記10:領導力和職場溝通規範

閱讀書籍:《馮唐成事心法》

書籍作者:馮唐

閱讀時間:2021.12.13

閱讀章節:什麼是終極領導力。你需要知道的職場溝通規範。

題外話:

剛剛寫的前面的一篇文章,1800多字,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寫完,又用了20分鐘修改,這樣下來,這1800字,總共用了50分鐘的時間。

平常這個速度是沒有問題的,因爲一個2000字的文章,修修改改總共一個小時也是可以的。可是昨天我又偷懶了一次,原定的6000字只完成了2000字,還有4000字的欠款,所以今天我的任務是1萬字,可是就完成2000字就要一個小時。那1萬字是要5個小時的,這樣算下來我的時間就非常緊張,因爲還需要4個小時的時間寫完8000字,且不說這8000字有點難完成,我還有一個學習肌肉的任務沒有完成,所以接下來的時間要用說的方式了,這樣會快一點,因爲剛纔是用打字的方式,比較慢,所以接下來要加快速度了。

正文:

什麼是終極領導力。

關於領導力這個詞,天天掛到嘴邊,也天天聽別人說,因爲在俱樂部的每一次會議上,俱樂部介紹都會說到演講能力和領導能力,所以對這個詞並不陌生,但是具體的讓我來給一個明確的定義,我還是給不出來,那看看書中是怎麼來描寫的吧,作者說分4部分闡述。

第一,什麼是中級領導力?

作者說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首先奠定領導力的標準是什麼?對作者來說好的領導力,就是成事能力,能否成事,能否多成事,能否持續多成事,這就是領導力最後的金標準。

不管你自己誇耀自己有多少能力,有多能言善辯,有多會交際,人脈圈有多廣,甚至顏值魅力有多好,但是如果事兒辦不成,這也不叫有領導力。

那麼領導力的構成是什麼?這些構成有沒有先後順序?如何練就?

這裏作者說。他給老羅做錘子手機,最初的建議就是抓大放小,容人,定方向。這也就是中小公司領導力的構成了。

當公司發展到接近千人時,CEO可能就需要做三件事:定方向,找人,找錢。

1.定方向:篤定的方向,會產生獨特的魅力,激發自己和員工更多奮力一搏的熱情。

2.找人:找到合適的人,彌補自己能力和天賦的不足,幫助團隊往前走。

3.找錢:如何找到合適的錢,性價比高的錢,能夠跟業務匹配的錢也是領高級領導力的重要一部分。

第二,終級領導力說到底是個人能力。

這裏邊的核心思想是,如果公司做大了,持續運營了一段時間,多多少少總會遇遇到危機。關鍵的一兩個危機時刻,決定公司生死存亡的時候,往往就是考驗你的終極領導力的時候。他引用了曾國藩的一句話,“凡危急之時,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曾國藩一直強調團隊建設的重要性,但他也只是覺得團隊是輔助力量,在公司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領導者要知道,只有自己纔是可靠的,纔是靠得住的,因爲這時候,他就需要親自上陣,親力親爲,自己指揮,決勝於戰場的順序瞬息變化之間。

第三,中級領導力是怎樣修煉成的?

40歲之前作者有過影響他的三句話:

分別是曾國藩的“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羣居守口,獨居守心”,這句話直到他在邁凱西做了近10年的戰略規劃,沒出過什麼大錯。

孫中山的“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固十長八九,總在能堅忍耐煩,勞怨不避,乃能期於有成”,天下事不如意的十之八九,這句話指導作者在創建華潤醫療的前三年裏,忍了許多不可忍之事。

第三句,作者媽媽的話“一個男的,生下來帶個小雞雞,只能自己奔命去”

作者說:這三句話讓他在40歲之前的人生受益頗豐,40歲之後漸漸開始改變,不再催人做事

第四,馮唐九字真言。

這9個字是: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臉。

1.不着急,說的是對時間的態度。

一個人做完該做的努力之後,心裏要放下,手裏要放下,要做的是等待。有耐心有定力,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給周圍人足夠的時間,給事物的發展和發生足夠的時間。就彷彿你已經播了種,澆了水,施了肥跟種子,一些時間給空氣陽光和四季一些時間給萌發的過程,一些時間你會看到明黃嫩綠的芽。

(這個不着急,我的理解是:要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的積累,這樣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就像我之前一直強調的《微習慣》裏說的一樣,一天做一個俯臥撐,照樣一年之後能練就一身不錯的肌肉,但是你能說,這一身的肌肉是由某一天一個俯臥撐組成的嗎?肯定不是,是因爲這一年的時間組成的,當然是因爲這一年的時間裏每天都這樣做組成的,所以盡人事聽天命是對的。)

2.不害怕,說的是對結果的態度。

自己努力之後有足夠的耐心之後,結果往往是好的,在這之前你擔心都是沒有用的。

當然也會有結果,不好的時候即使結果不好,也不意味着就到了窮途末路。記得有一首歌說的是,人生豪邁,我們可以從頭再來。

只要我們存着從頭再來的勇氣就不是真正的失敗,這裏別人常常用到的例子,是愛迪生髮明電燈泡失敗99次的例子,雖然有點俗,但也的確說明了問題,只要越挫越勇就不是真正的失敗。

3.不要臉,說的是對別人評論的態度。

這裏說的不要臉,並不是沒沒臉沒皮、沒有責任心,而是。我們做了所有的努力之後,結果仍然不好,那就不要怨天尤人,尤其是自己自責。

引用書裏的話就是:一個人盡力之後,要永遠面對自己,面對他人,對宇宙說“我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面對任何結果和輿論。”

這麼做或許是10年20年,你漸漸會有一個堅硬的內核,會有終極領導力。

(如果能做到這幾點就會修煉成真正的領導力,我想也不是不可能,那就需要日復一日的重複去實踐這些九字真言,然後等待時間讓它開花結果)



你需要知道的職場溝通規範。

題外話:

前幾天剛剛看了脫不花的《溝通的方法》,那本書看得特別快,雖然對書裏有些內容感到特別的新奇,有些方法真的沒聽說過,當時也是看的熱血沸騰,心想這些方法實踐起來一定效果不錯,可是隔幾天內容就忘得一乾二淨了,所以真的是常看常新,需要經常翻翻,需要去實踐。

早上又翻開了另外一本書,他說的一個觀點我也特別認同,他說當你看一本書的時候,只有你把它實踐在生活中,這才叫讀書。

我的觀點也一直是這樣的,尤其方法論的書,一定要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應用出來,纔算你讀過了這本書,你只學到了方法,用不出來,實踐不出來,我覺得這跟沒讀是一樣的,因爲只有書對你的生活產生了實際影響。纔不枉讀過的書。

這些影響可能是看得見的,也可能是看不見的,但總歸是要通過看得見的改變來呈現的。

就像我雖然馬馬虎虎地看過了很多書,但是都記不住了,所以我不敢說我看過那些書,我記得住的只有一本《微習慣》,我切實的把它用出來了。

因爲《微習慣》建議:哪怕你每天只寫50字也是可以的,就是採用了這個方法,我開始了簡書上的日更,因爲簡書上的日更要求100字,我覺得這個要求也不算太高,我踮一踮腳也能夠得住,所以就開始了日更。

剛開始的時候寫100字也很費勁,也得巴拉巴拉想半天,琢磨半天,也得湊字數,但是每天去做,每天去做,後來就慢慢升到300字,500字,現在覺得,哇,100字好簡單,可是這是時間積累的結果,如果沒有這麼長時間的持續寫下來,我相信100字現在還是很困難。

這個題外話說的有點長,說回到本書的主要內容,職場溝通規範,因爲我沒有是正兒八經的在大公司上過班,所以說對於這部分內容也是空白的,那我也需要好好看一看,看看作者是怎麼講述的。

第一,傾聽。

爲什麼溝通第1條要強調傾聽呢?作者說其實在職場溝通中遇見的困難,一半以上來自你或者對方不去傾聽,只有先聽,纔有可能構建你理解其他人想要說什麼,或者其他人想要理解你說什麼的基礎。

這裏作者也分享了一個特別簡單的訣竅,就是在你表達意見之前先問三個問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三個問題是:

你對這個問題是怎麼想的?爲什麼這樣想?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案?

作者說如果你經常這麼做,甚至把它形成習慣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溝通能力上任了一個新的臺階。

(這裏我也分享一個自己的例子,因爲在演講俱樂部總是需要給別人去做評估,對於評估怎麼做,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也是一知半解的,前幾天聽到一個大咖分享怎麼做評估,他首先強調的也是傾聽,因爲只有先傾聽,你才能知道對方的訴求在哪裏,你才能知道接下來你要給他的評估需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做,是溫和的,是嚴厲的,是調侃的,還是說嚴肅的?

這位會大咖說他是有頭馬的老會員了,做了很多的評估,並且他也是一個培訓教師,他特別注重傾聽,現在他把傾聽練到了一個什麼程度呢,就是隻聽這個演講者前面2分鐘左右的演講,他就可以大致判斷這個演講者的性格特點,然後給出相對準確的評估。

由此可見,不管是培訓者還是管理者,但凡是職場精英都會注重傾聽這個基本的技能)

第二,在傾聽的基礎上,理解別人的訴求。

清靜並不是簡單的聽明白,而是要進一步理解別人這麼想是爲什麼,甚至要去了解一下這個人的背景,這件事情的背景。

這麼做是爲了幫助你,理解他爲什麼這麼想。

(這裏又要拿昨天的培訓做舉例了,昨天的培訓還是頭馬裏的評估培訓。

其中有一位導師也分享瞭如何做評估,他問到:做評估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是從你上臺之後還是說從報名之時就開始了,我的答案是:從報名的時候就開始了。因爲那個時候你就要去和演講者溝通,溝通他的演講目標,溝通他的演講內容等等

但是有一點是我沒想到的,他說演講內容:是你評估之前就要和演講者確認的內容,所以在演講者上臺呈現之後,在你的評估裏就可以忽略掉內容這一部分了,你只需要專注的看他在臺上的演講呈現形式,包括肢體動作,語音語調等等這些就可以了

聽他說到這裏,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每次看他的評估都給的準確到位,原來是由於事前的溝通很到位。

當然這一點只是適合演講者提前給你稿子了,如果沒有的話,那麼試圖去理解演講者的意圖,或者聽不懂演講者的主題思想,我覺得也是可以原諒的

這個觀點,就算是我自己的有時候聽不懂演講者主題,一個小小的自我安慰吧)

第三,開放。

這裏作者說不要預設答案,不要預設解決方案,不要把溝通的過程當成以下命令的過程。

更多的時候,真正的溝通,你要放鬆自己的預設,調整心態,不要認爲自己一定是對的,不要認爲自己已經有了答案,否則的話你還溝通什麼,你還討論什麼?

(這個觀點也無比的認同,這裏還是要拿演講會上的評估來舉例,我覺得評估也是一種溝通,無論你說什麼,這就是代表你自己的一種態度。

但是更多的時候,需要你在臺下和演講者再去深度的討論,如果雙方沒有進行深度的有來有往的這種交流,我覺得這也不算是一個好的評估,單純的給出意見或者建議,不叫行之有效的評估)

第四,平等

好的溝通是大家聊的過程,你一邊想一邊聽,他爲什麼這麼說,然後說說自己的意見,看看別人的反應。

(我自己的感受是:絕對的平等是很難做到的,只能說相對的擺正自己的心態,尤其是剛開始嘗試評估的時候,要抱着無所謂的態度,不要覺得別人一個好的演講,會被你評估壞,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的,如果出現了,那證明你的評估能力是高手級的。

當我們做了許多評估之後,也不要抱着一種傲慢的態度,因爲有了這種態度之後,你的行爲就會表現出來,你的行爲表現出來之後就會惹人討厭,然後你自己就會受侷限)

第五,多條理

這裏說要希望溝通的效率高一點,就要多用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能夠不漏的思考和表達。

(金字塔原理具體是什麼樣的定義我其實並不清楚,那我現在去百度一下把它貼上來。

巴巴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是一項層次性、結構化的思考、溝通技術,可以用於結構化的說話與寫作過程。 Minto的金字塔原則假設,你已經知道如何寫出漂亮的句子和段落, 它所關注的是,你落筆之前的思考過程。
金字塔原理示意圖,特點有三:
其一,金字塔原理爲以結論(結論)爲導向之推論過程,而推論過程之議題論述類似金字塔形狀;
其二,金字塔原理大量運用歸納法(感性)與演繹法(演繹),以加速推論過程;
其三,金字塔原理解構過程即是梅切原則運用。
由上可見,金字塔原理其實就是“以結果爲導向之論述過程”,或是“以結論爲導向之邏輯推理程序”,其中,愈往金字塔上層之論述價值越高。此外,根據歸納法與梅切原則所論,支持結論之每一推論之子推論間均保持“相互排斥的,集體窮盡”,即“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且構成每一子推論之孫推論間也滿足“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這是網上對金字塔原理的解釋,大概明白了。

第六,少大言

這裏的意思就是越具體越好。比如情況是什麼樣子的?背後關鍵的原因是什麼?結論是什麼?希望解決的具體措施是什麼?不要用套話多一些具體的內容。

(這一點跟評估要求也是一樣的,就是在給出建議的時候,一定要是具體的可行的,最好是可以演示出來的,這樣的建議有利於演講者去即刻改進,不要用模糊的語言形容)

第七,創造一個好的職場溝通環境。

比如喝酒聊天,就比在單純會議室放了一杯白開水更真實更放鬆。

第八,就事論事

第九,可長可短

第十點,職場溝通中多講事實,少講個人愛好。

例如觀點對觀點理論對理論很難分出對錯,比如說我喜歡紅色的車,你喜歡綠色的車,那你說誰對誰錯呢,其實誰都沒有錯。

但如果你拿出數據,證明紅色的車遇到的事故多一點,那就是事實了。

第十一點,交流時不要龐雜

這裏就是提醒我們要找對交流的時機。

在這一條裏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在跟法國人一起做項目的時候,他發現中午這個負責人會在中午去游泳,他就約在他游泳之後的那一個小時,狀態會非常好,項目推進也很快,所以選準時機很重要。

第十二,在職場交流中減少使用口頭禪。

這裏的口頭禪不是演講中說的“嗯、啊”這樣的口頭禪,而是說“沒問題,我搞的定,我很棒,我已經知道了。”

我的理解是不要輕易的許諾,搞得定就是搞得定,搞不定就要虛心的請教。

第十三,在職場交流中少情緒化。

比如,保持低聲調,不要吵,吵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哪怕你有一股火從胸中湧起來,還是要記住,這股火出去一定是對這次交流有傷害的。

其實不只是職場交流中少情緒化,生活中也要儘量做到少情緒化,要做到就事論事,不要感情用事。

最後作者說,之所以沒有按照溝通場景去給大家講技巧,是因爲如果大家能看懂並不斷練習,甚至掌握多數以上的溝通技巧,就可以很好的應用在不同的場景中。



兩章讀書筆記終於寫完了,我的達標字數還差2000字,不過今天我覺得就寫這些OK了,因爲我已經寫的頭昏腦脹,頭有一點點疼了,眼睛也花了,所以今天就到這裏了。

出現這個結果並不意外,就是因爲前面拖拉,然後目標不堅定,造成現在這樣的結果,我也曾一度想要逃避,但是還是覺得有一絲絲實現的可能,還想要去努力一下,至於努力到最後的結果,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在既定的時間內達到既定的字數,另一個是在既定的時間內,達不到既定的字數。

這兩個結果有什麼區別呢?區別還是有一點的,如果在既定的時間裏達到了既定的字數,說明自己對於一些事情的掌控還是有能力的,如果達不到呢,那就說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嚴格的按照既定的計劃去執行一些事情,這樣就不會出現意外情況了。如果出現了意外,那就要想想補救措施,承擔這個結果。

就像今天這個結果,是我以往逃避、偷懶必然的結果一樣。

想要什麼果,就要種什麼因。這是真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