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村故事Ⅱ拾糞印記

  數九寒天,西風凜冽,星空點點,蒼穹之下,村莊田野,還籠罩在喑墨之中,大部分人還沉浸在睡夢中,一個身影,左手挎籠窩,右手摯鐵銑,走走停停,穿行於村路道旁之間,這是我最初見到的村裏拾糞者,也是千百年來,那些農村勤快而早起人的主要習慣,擔水、清掃與拾糞,而拾糞者在今天這個社會中,已經很難很難見到了。    

"莊稼一支花,全靠糞當家",在農耕時代中,農民是把土地當命的,而糞則可說就是莊稼的魂。沒有土地無處種莊稼,而沒有糞則長不出好莊稼,沒有好收成。因此,在農村歷來就不缺乏拾糞者,因爲要積糞,在農村,家家戶戶的院內或院外總有一個糞堆,在日常生話中的垃圾等雜物,都可以堆集到那裏,或焚燒、或淹埋,最終都能成爲農家糞,被送到地裏,肥沃田地,滋潤莊稼。當然平時拾到的糞也會先存在這裏。

  那時候在農村,各種家禽家畜大多散養,在村裏到處亂跑;交通工具大多是牛馬車,畜力是生產的主力,因此,道路上類便特別多,拾糞也特別容易,不僅能變廢爲寶,還清理了道路,淨化了空氣,是一件十分有意的事情,農民大多有拾類的自覺習慣,見到路上的糞便會自然而然的清理,一般也隨身帶有拾糞的工具,行走不空,見糞便拾,象見了錢似的。在大清早拾糞有很多好處,一是積攢一夜的糞便較多,容易拾到,而且不影響行人。二是糞便尚沒有受到蚊蟲的破壞,尚且成形,特別是大冬天,各類糞便都凍成硬塊,少了臭的刺激氣味,更不會弄髒了工具。這也是起大早的拾糞原由。      

"沒有大糞臭,哪有五穀香"。農民拾糞、積糞、擔糞、散糞等常年與糞打交道,真的對糞是情有獨鍾的,絕不會象一些人見糞便就捂鼻子逃跑的,相反,他們對糞的認識更全面更底細,知道什麼樣的糞便利於什麼樣的莊家,如何使用各種糞類,大糞是人類產生的糞便,是農家肥中的上品,特別得到農民的珍惜,村中說一個人小氣摳門,常會用拉屎尿尿,都要跑到自家地裏去,農民對大糞的重視可見一斑。

在農村責任制實施之前,農村人的習慣並無多大改變,很多人潛意識中還是偏重農家糞,不同的是各種糞由集體統一調配使用,如:家裏的糞堆按數量,算成工份;拾糞也有專職人員,主要都是一些年老者;擔大糞、出羊圈牛圈等雖然髒而臭,都是人們最願意爭着乾的活計,可能是相對自由些。那時候我那些發小,常常圍着拉糞的馬車轉悠,來回跟着往返田地,能坐一會兒糞車就更美了;有時也會躲在牛馬圈窯裏玩耍取暖,有很多人家裏也是牛馬羊混養,窯洞後邊喂牲畜,前邊住人,雞呀狗呀的都能家裏竄蕩,雖然會帶來很多刺激性氣味,但農村人不會嫌棄,會去接受,或許這也是農民的本色,與動物環境和諧相處,有着很強的生存能力。    

在上小學時,學校有幾次按排拾糞的勞動,每當放學後,同學們都會拿着釺筐去路上拾糞,村中村外到處可以見到拾糞的孩子,我記得有一次拾糞,去到村外叫羊旁坡地方,那裏有幾個羊圈,我們用笤帚掃淨了路上的羊糞蛋,集聚了一大堆羊糞,運不回來,只好整理好存放在路邊,多年以後路過那裏,那堆糞依然在路邊的牆根下,村裏人根本不知道這是幾個孩子的傑作,不敢輕意運走。其實,村裏那會有那麼多糞便,大部分孩子是完不成的,很多孩子特別是女孩子,大多是家人幫助完成的,或者從家裏糞堆裏去現成的,就是寫作文也讓家人幫,有一同學寫的″紅小兵,思想紅,課餘時間來拾糞,不怕累,不嫌髒,革命覺悟最光榮……"還得到老師的表揚,後來才知道,是他上高中哥哥幫助寫的。現在想來,無論拾糞,還是寫心得體會,對我們那些孩子都是有益的鍛鍊和培養,從小體會到農村人的艱辛與歡樂。

化肥的使用,大大改變了農村人的用糞習慣。這種相對清潔的肥料,雖然對自然土地有極大的破壞,但他省時省力效果明顯,讓人們慢慢淡化了農家肥的使用。從拾糞順便清理道路,變成專門清掃道路再無拾糞者;從掏別人家大糞要說好話或付錢,到花錢僱人掏自家茅廁等等對農村人思維都是顛覆性的。機械化的廣泛運用,牲畜牛馬及相關的農具早已退出農村,很多農家早已沒有了糞堆,農家肥變的讓年輕一代厭棄,農家過上與城市人相近的生活,拾糞在農村成爲不倫不類的落伍者,會讓人感到不幹正事當成笑話的。    

農村就農村,總要種田,總要飼養家畜,農田也需要農家肥的滋補,長期看農家肥永遠不可或缺,可惜的是很多前人總結造肥經驗都丟失了,偶爾進入農村常常會看到羊糞滿地,任人踩踏,車輛碾壓,着實感剄可惜而又不雅觀,總會想起鄉親們常講的一則笑話,大意是一老學究瞧不起農婦沒文化難爲她,出一上聯,"天上下雪不雨,下到地裏變成雨,不如當初就下雨",沒想到農婦出口就對:"老師喫飯不喫屎,喫到肚裏變成屎,不如當初就喫屎",讓老學究啞口無言,雖是一笑話,細細想來,萬事萬物都一樣,都會有往返循環之道,遵從物質不滅之定理,從這一點出發,農家肥的應用確定應當受重視,拾糞者當受到尊重而擴大,纔會讓農村及人類變的乾淨而美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