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故事Ⅱ拾粪印记

  数九寒天,西风凛冽,星空点点,苍穹之下,村庄田野,还笼罩在喑墨之中,大部分人还沉浸在睡梦中,一个身影,左手挎笼窝,右手挚铁铣,走走停停,穿行于村路道旁之间,这是我最初见到的村里拾粪者,也是千百年来,那些农村勤快而早起人的主要习惯,担水、清扫与拾粪,而拾粪者在今天这个社会中,已经很难很难见到了。    

"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在农耕时代中,农民是把土地当命的,而粪则可说就是庄稼的魂。没有土地无处种庄稼,而没有粪则长不出好庄稼,没有好收成。因此,在农村历来就不缺乏拾粪者,因为要积粪,在农村,家家户户的院内或院外总有一个粪堆,在日常生话中的垃圾等杂物,都可以堆集到那里,或焚烧、或淹埋,最终都能成为农家粪,被送到地里,肥沃田地,滋润庄稼。当然平时拾到的粪也会先存在这里。

  那时候在农村,各种家禽家畜大多散养,在村里到处乱跑;交通工具大多是牛马车,畜力是生产的主力,因此,道路上类便特别多,拾粪也特别容易,不仅能变废为宝,还清理了道路,净化了空气,是一件十分有意的事情,农民大多有拾类的自觉习惯,见到路上的粪便会自然而然的清理,一般也随身带有拾粪的工具,行走不空,见粪便拾,象见了钱似的。在大清早拾粪有很多好处,一是积攒一夜的粪便较多,容易拾到,而且不影响行人。二是粪便尚没有受到蚊虫的破坏,尚且成形,特别是大冬天,各类粪便都冻成硬块,少了臭的刺激气味,更不会弄脏了工具。这也是起大早的拾粪原由。      

"没有大粪臭,哪有五谷香"。农民拾粪、积粪、担粪、散粪等常年与粪打交道,真的对粪是情有独钟的,绝不会象一些人见粪便就捂鼻子逃跑的,相反,他们对粪的认识更全面更底细,知道什么样的粪便利于什么样的庄家,如何使用各种粪类,大粪是人类产生的粪便,是农家肥中的上品,特别得到农民的珍惜,村中说一个人小气抠门,常会用拉屎尿尿,都要跑到自家地里去,农民对大粪的重视可见一斑。

在农村责任制实施之前,农村人的习惯并无多大改变,很多人潜意识中还是偏重农家粪,不同的是各种粪由集体统一调配使用,如:家里的粪堆按数量,算成工份;拾粪也有专职人员,主要都是一些年老者;担大粪、出羊圈牛圈等虽然脏而臭,都是人们最愿意争着干的活计,可能是相对自由些。那时候我那些发小,常常围着拉粪的马车转悠,来回跟着往返田地,能坐一会儿粪车就更美了;有时也会躲在牛马圈窑里玩耍取暖,有很多人家里也是牛马羊混养,窑洞后边喂牲畜,前边住人,鸡呀狗呀的都能家里窜荡,虽然会带来很多刺激性气味,但农村人不会嫌弃,会去接受,或许这也是农民的本色,与动物环境和谐相处,有着很强的生存能力。    

在上小学时,学校有几次按排拾粪的劳动,每当放学后,同学们都会拿着钎筐去路上拾粪,村中村外到处可以见到拾粪的孩子,我记得有一次拾粪,去到村外叫羊旁坡地方,那里有几个羊圈,我们用笤帚扫净了路上的羊粪蛋,集聚了一大堆羊粪,运不回来,只好整理好存放在路边,多年以后路过那里,那堆粪依然在路边的墙根下,村里人根本不知道这是几个孩子的杰作,不敢轻意运走。其实,村里那会有那么多粪便,大部分孩子是完不成的,很多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大多是家人帮助完成的,或者从家里粪堆里去现成的,就是写作文也让家人帮,有一同学写的″红小兵,思想红,课余时间来拾粪,不怕累,不嫌脏,革命觉悟最光荣……"还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才知道,是他上高中哥哥帮助写的。现在想来,无论拾粪,还是写心得体会,对我们那些孩子都是有益的锻炼和培养,从小体会到农村人的艰辛与欢乐。

化肥的使用,大大改变了农村人的用粪习惯。这种相对清洁的肥料,虽然对自然土地有极大的破坏,但他省时省力效果明显,让人们慢慢淡化了农家肥的使用。从拾粪顺便清理道路,变成专门清扫道路再无拾粪者;从掏别人家大粪要说好话或付钱,到花钱雇人掏自家茅厕等等对农村人思维都是颠覆性的。机械化的广泛运用,牲畜牛马及相关的农具早已退出农村,很多农家早已没有了粪堆,农家肥变的让年轻一代厌弃,农家过上与城市人相近的生活,拾粪在农村成为不伦不类的落伍者,会让人感到不干正事当成笑话的。    

农村就农村,总要种田,总要饲养家畜,农田也需要农家肥的滋补,长期看农家肥永远不可或缺,可惜的是很多前人总结造肥经验都丢失了,偶尔进入农村常常会看到羊粪满地,任人踩踏,车辆碾压,着实感刭可惜而又不雅观,总会想起乡亲们常讲的一则笑话,大意是一老学究瞧不起农妇没文化难为她,出一上联,"天上下雪不雨,下到地里变成雨,不如当初就下雨",没想到农妇出口就对:"老师吃饭不吃屎,吃到肚里变成屎,不如当初就吃屎",让老学究哑口无言,虽是一笑话,细细想来,万事万物都一样,都会有往返循环之道,遵从物质不灭之定理,从这一点出发,农家肥的应用确定应当受重视,拾粪者当受到尊重而扩大,才会让农村及人类变的干净而美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