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於獨處,欣於歡聚

冬日相聚總是顯得熱氣騰騰,即使下着雨,也似乎沒有那麼清冷。

週末去見了老朋友,要讓相似的幾個人聚起來似乎還有些困難,就像要逼着想宅在家的另一個自己出門一樣,連理由都懶得編。

“這周能聚嗎?”

“不能”

“知道了”

這樣的對話過一週再上演一遍,絲毫沒有修飾。強行安排的見面必然要討論喫什麼,爲此朋友還專門買了鍋,給這些非要去蹭飯的人安排煮火鍋。

一大早就去了菜市場,約在菜市場見面也是頭一次,着實有些離譜。不得不說,這幾個人買起喫的來真的是絲毫沒有自控力,早餐在菜市場就被燒餅油條填滿了肚子,還大大小小的買了各種肉和菜,基本上窩在朋友家吃了一整天。

下午一起看懸疑劇,我這個膽小鬼也就只有在朋友們一起看的時候纔敢看,在驚悚的劇情裏嚇得連連抱住旁邊夥伴的胳膊,當然也要被嫌棄。

這樣的歡聚確實越來越少了,過了某個年紀之後,能這樣一整天和老友相聚的日子竟然變得奢侈起來。沒有家屬,沒有孩子,沒有工作的種種,甚至都不知道在聊什麼,就像大學時和舍友們出去玩,去哪裏玩已經不重要。

「友情」這個話題在成年之後其實一直不大好描述,朋友也分很多種,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相處模式。

最近幾年寫女性題材的影視劇越來越多,無論是《歡樂頌》還是《三十而已》,都在刻畫社會中不同類型的女性相互扶持的樣子。

之所以那麼打動人,有很大的原因是,女性從內心深處確實是需要有同性朋友陪伴的,或者說能有最好。但因爲所處城市、工作行業和是否有家庭等很多因素的影響,長時間的同頻其實非常難,如果經歷差別很大,又會慢慢變得很難有共同語言,或者說很難在精神上有共鳴。相顧無言或只聽一個人侃侃而談,在任何一段關係裏都很難長久,愛情是這樣,友情也是這樣。

之前看過一個心理分析,說有些人是不需要朋友的,有些人需要很多朋友,每個人的情感需求不一樣。

我有時候在想,對於一個不喜歡社交的人來說,到底是獨處快樂,還是和朋友相聚更快樂?對於我來說好像很難去做比較,各有各的欣喜。

有時候下班後一個人待着,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感覺整個世界都只有自己一個人,這種空間感讓人感到豐富又踏實。但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也會覺得很快樂,會感受到朋友之間相伴的溫暖和彼此的理解。

記得有一次晚飯的時候和朋友聊天,聊到某一個事情竟然忍不住流眼淚,我們其實很少正經的說一些令人難過的東西,都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也不會勸誰要怎樣怎樣,所以無意中提到的時候有些不知所措,於是趕緊潦草收尾不要繼續,後來朋友不停的給我想辦法,讓我既抱歉又感動。

有些事情不拿出來討論並不是因爲自尊心或者不信任,而是一些東西其實覺得討論沒有意義,或者說很難描述清楚,如果是自己必須要面對的課題,那就沒必要讓朋友跟着一起操心。

有時候牽絆也是一種生存的動力,這個牽絆裏有家人,有朋友,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但也會欣於所遇,快然自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