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天 讀《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第二章

第二章  孩子的成長環境

一、重點的不是家庭結構,而是我們如何相處。

      即使你和孩子的另一位家長分居,只要你以尊重的方式提到對方,那就不會對孩子有負面影響。你們互相欣賞彼此的優點,而不是總強調對方的缺點。

      在孩子看來,他分屬於你們兩個人,依附於你們兩個人,也是你們兩個人中的一部分。如果帶他來到人間的其中一人經常被稱爲“壞人”,孩子往往也會把這種想法加以內化,認爲自己也是“壞人”。

      此外,孩子都希望忠於父母的任何一方,在父母之間受到拉扯會使孩子左右爲難。那麼,如何協商離異最好呢?

      如果父母相互配合,溝通良好,而且孩子在父母離異後仍與雙方定期密切地接觸,孩子的生活就會和往常一樣,性格也不會變得憂鬱或好鬥。如果父母離異後,其中一方(通常是父親)漸行漸遠,孩子就會感到痛苦、憤怒、憂鬱或自卑。

      當其中一方不願付出時,我們所能做的是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甚至包括自己的內心詆譭對方。

      如果孩子總是心事重重,擔心自己的安危及歸屬,他們就無法自由地對廣闊的世界展現好奇心。沒有好奇心對他們的專注力與學習都可以產生負面的影響。

      父母之間的愛、善意、關懷和尊重,都會增強孩子的安全感。父母相處融洽是養育快樂孩子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使痛苦變得可以忍受

    如何幫孩子把痛苦變得可以忍受?在他們感到痛苦時,陪在他們身邊。爲了孩子,爲了你最愛的人,你需要在場。敞開心胸面對和接納孩子對你展現的情緒以及感受。

    你可能無法幫孩子消除痛苦,但是通過陪伴,而不是否認或推開他們,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度過這段煎熬的日子。

    這種貼心的陪伴會使任何事情都變得更能忍受。

三、爭論的方法

    大多數家庭都會爭吵,重點是你如何處理及化解衝突。在和諧的家庭中,家人爭吵時,仍會尊重及欣賞彼此,並想辦法讓自己的意見獲得認可,讓自己的感受獲得傾聽和理解。

    什麼纔是理想的爭論方式呢?

    處理意見分歧時,一次只解決一個議題,想想爭論的焦點究竟是什麼。別把怨氣憋在心裏,而是一次講個明白。從那個問題帶給你的感受開始講起,而不是先攻擊或責備對方。讓我們回到洗碗的例子上—你可以這樣說:“我早上洗碗後,晚上回家看到又有一大堆碗盤堆在那沒洗,我覺得很難受。如果你白天就把碗盤洗乾淨,我會心情舒暢一些。”

    理想的爭論不是以獲勝爲目標,而是在追求理解。對方可能會迴應:“哦,親愛的,對不起,我不想讓你不開心。我今天事情太多,忙着處理,沒顧上洗碗。我知道下班回家看到一堆髒碗盤很刺眼。”聽到這樣的話,第一個人可能會迴應:“我理解,你最近確實太忙。沒關係,現在你來洗,我來擦乾,好嗎?”

      爭論時,有一個很好的經驗法則:使用“我陳述句”,而不是用“你陳述句”。例如,你可以說:“你刷手機時,都不回我的話,我覺得很受傷。”而不是說:“你刷手機時,都不理我。”人們大多不喜歡被別人定型或歸類,尤其是負面的類型。如果你只是描述你聽到或看到的東西給你的感受,你是在談論自己,這樣對方就比較容易聽進去。

      當然,沒有一種抱怨方式是保證“有效”的。也就是說,沒有一種抱怨可以確保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但良好的互動不是爲了操縱對方,而是爲了培養和諧的關係。開誠佈公地表達你的感受及需求,將有助於雙方有效溝通。

      使用“我陳述句”,而不是“你陳述句”;承認自己的感受,瞭解及承認對方的感受,通常是處理家中無可避免的分歧的最好方法。這樣做會增強孩子的安全感,減少家人間的怨恨,促進理解。孩子有了你們做榜樣以後,將來更有可能效仿這種相互尊重及高情商的爭論風格。

四、培養善意

      我們需要謹記一點:每個人對相同的事情有不同的體驗。別人的體驗和我們不同,並沒有錯。個人體驗的差異需要彼此尊重,我們不該爭辯誰對誰錯。

      市面上有很多建議。有些建議告訴你,不要爲了家庭和人際關係中的小事而煩惱。有些建議恰恰相反,他們讓你在問題變大以前趁早解決。

      我認爲,我們該鎖定的主要目標,是去理解對方的感受。即使彼此的感受不同,我們也應該去體會對方的想法,並希望對方也能反過來理解我們的感受。每個人都會因爲獲得他人的傾聽、理解、共情而受惠。把這件事情變成家中的首要任務,那會讓你的家成爲孩子最溫馨的港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