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分類積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會翻譯重點句子。

2.通過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找出背誦方法。

導入:(引發共鳴)

在2020年初突發的疫情中,我們常常被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深深感動。在個人安危與道義職責兩難全的抉擇下,他們爲什麼能甘冒生命危險奮戰在抗疫情的第一線?當我們在人生中面對生與義兩難全的抉擇時,大義與名利兩難全的抉擇時,又該如何做決定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先哲孟子《魚我所欲也》文章中,尋找答案吧!

(分組活動,1-6組,小組積分)

補充資料:

1.“善”是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義禮智的道德規範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3.人性變壞,是由於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

4.本性也需要“養”。

孟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上下交徵利(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的時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這樣一個現實。

孟子認爲,一國上下不顧道義地逐利,就會出現作亂犯上之事,必然導致國破家亡。

第一步:聽讀課文,把讀不準確或你認爲重要的字音字形圈畫出來,寫到黑板上。

第二步:自由朗讀第一段,給文段加標點符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第三步:齊讀第二段,用“/”給文段分三層,並說明理由。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預設:

1.以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就連普通的路人(乞人)寧可餓死也要保持做人的尊嚴,承接上文“人皆有之,非賢者有是心也。”,又論證了人不能見利忘義(重禮尚義)。

2.從反面舉“不辯禮義”接受“萬鍾”例子,並推測“受之者”的心理,從反面說明了不能見利忘義。

3.把上述人的行爲進行對比歸納得出“失其本心”。

第四步:同學們看過來,快快來找茬。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得兼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得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患我不避讓。如使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爲。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不僅賢人有是心,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呼喝着給人喫,飢餓的行人也不願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喫,乞丐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辯證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何加呢?是爲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得到我與?從前(有人)爲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捨),卻爲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爲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捨),現在(有人)卻爲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爲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捨),如今(有人)卻爲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爲)難道不可以已經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第五步:學生上講臺按要求寫。

通假字    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      兩個成語

5個                  得          捨生取義

                                    嗟來之食

古今異義  是  加  豆  可以  益

第六步比賽重點句子朗讀和翻譯,朗讀時注意節奏停頓,翻譯句子要通順精準。

1.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

3.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5.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6.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

7.此之謂失其本心。

預設:

1.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

2.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

3.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

4.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5.可是輕蔑地、呵斥着給人喫,飢餓的行人也不願接受;用腳踩過給別人喫,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6.從前(有人)爲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捨),現在(有人)爲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

7.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第七步請同學們認真思考思考: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預設: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捨生而取義)

2.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段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後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請一句原文回答。

預設:“本心”就是“羞惡之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第八步出示幻燈片

第一組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第二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

第三組

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

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

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

1.善用比喻。這些比喻大多源於生活常理,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它將感性比喻與理性說理融爲一體,讓人容易接受。

2.文中有大量的對舉和排比句,氣勢充沛,節奏感強,能更好地爲說理服務。

第九步借用語言上的特點挑戰背誦第一段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 不爲苟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 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第十步小結

對聯:

1.上聯:利非我所欲  下聯:義乃吾之求

2.君子捨生而取義,丈夫無悔拂小節

面對生與義的抉擇,孟子認爲應該捨生取義,雖然需要我們捨生取義的時候很少,但如果遇到了,我們也能像孟子這樣堅定地捨生取義嗎?這不僅讓我們思考。

佈置作業:

有感情朗誦課文,並背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