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分类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会翻译重点句子。

2.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找出背诵方法。

导入:(引发共鸣)

在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中,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在个人安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疫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大义与名利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先哲孟子《鱼我所欲也》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分组活动,1-6组,小组积分)

补充资料:

1.“善”是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

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出现作乱犯上之事,必然导致国破家亡。

第一步:听读课文,把读不准确或你认为重要的字音字形圈画出来,写到黑板上。

第二步:自由朗读第一段,给文段加标点符号。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第三步:齐读第二段,用“/”给文段分三层,并说明理由。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锺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预设:

1.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就连普通的路人(乞人)宁可饿死也要保持做人的尊严,承接上文“人皆有之,非贤者有是心也。”,又论证了人不能见利忘义(重礼尚义)。

2.从反面举“不辩礼义”接受“万锺”例子,并推测“受之者”的心理,从反面说明了不能见利忘义。

3.把上述人的行为进行对比归纳得出“失其本心”。

第四步:同学们看过来,快快来找茬。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得兼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得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患我不避让。如使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为。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是心,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辩证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何加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得到我与?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已经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第五步:学生上讲台按要求写。

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两个成语

5个                  得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古今异义  是  加  豆  可以  益

第六步比赛重点句子朗读和翻译,朗读时注意节奏停顿,翻译句子要通顺精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此之谓失其本心。

预设:

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4.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5.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6.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

7.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第七步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预设: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而取义)

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一句原文回答。

预设:“本心”就是“羞恶之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第八步出示幻灯片

第一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第三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源于生活常理,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它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为一体,让人容易接受。

2.文中有大量的对举和排比句,气势充沛,节奏感强,能更好地为说理服务。

第九步借用语言上的特点挑战背诵第一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第十步小结

对联:

1.上联:利非我所欲  下联:义乃吾之求

2.君子舍生而取义,丈夫无悔拂小节

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虽然需要我们舍生取义的时候很少,但如果遇到了,我们也能像孟子这样坚定地舍生取义吗?这不仅让我们思考。

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诵课文,并背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