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94】爲什麼是“隔閡”而不是“互補”?

人是情感的存在,總是希望被人理解,並理解別人。在這個“理解”問題上,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吳軍博士指出:“語文水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怎麼是‘語文水平’?不是‘修養嗎’?”

“語文,有這麼大的作用?我怎麼沒有覺得呢?”

如此引發的問題,是正常態而非異常。因爲,“習以爲常”的總是不引起人的注意或警覺的。

修養上的差異或差距,確實造成人際間的不相理解,以至錯覺、誤判。但我們一定要問:個人的修養是怎麼來的?可以肯定的是,都是通過語言文字獲得的。比如,學數學、讀經濟學,沒有語言文字何以修得來?看歷史、讀哲學,沒有語言文字何以養成智慧?簡言之,數學與經濟學教材,歷史與哲學讀本,首先都是“語文課本”,非“識文斷字”不能知之,但又不是一般的“語文課本”,而是“大語文”,正所謂“文以載道”“大語文”!這纔是當今的,或是歐美所言的“大語文”之學習或教養,而非某些語文老師“拓展豐富過去語文課本”的“大語文”。這是在“大語文”概念上必須清楚的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大語文”概念上,人際間經常是相互“隔閡”而非“互補”。也正是在這個“大語文”上,纔有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而加深了“隔閡”,表面都是“理解或不理解”的問題。倘若深層地追窮“不理解”而“隔閡”,必然是“大語文水平”問題。所以,“語文課本”可以“離校而不用之”,“大語文”則是終身必修的功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