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速成課 第十集 早期的編程方式

1. 需求最開始的出現

  • 給機器編程的需求,在計算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 最著名的例子來自紡織業,例如在一塊布上,不想要純色,而是有圖案的布,例如條紋或者方格
  • 約瑟夫·瑪麗·雅卡爾 發明了可編程紡織機,1801 年首次亮相
  • 很多人認爲雅卡爾織布機是最早的編程

2. 穿孔紙卡

  • 便宜、可靠、易懂
  • 用於 1890 年美國人口普查
  • 早期彙總機不算計算機,因爲它們只做一件事:彙總數據。操作是固定的,不能編程。
  • 穿孔紙卡存的是數據,不是程序
  • 用紙卡的最大型程序是美國空軍的 SAGE 防空系統,於 1955 年完成

3. 紙帶

  • 穿孔紙卡的親戚
  • 基本是一回事,只不過更連續,不是一張張卡

4. 插線板

  • 正確執行不同計算
  • 面板有很多小插孔,程序員可以插電線,讓機器的不同部分,互相傳遞數據和信號
  • 但是,這也意味着運行不同程序要重新接線
  • 到了 1920 年,控制面板編程了可拔插,讓編程更加方便,可以給機器插入不同程序
  • 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ENIAC,完成於 1946 年,用了一大堆插線板,給 ENIAC 連線,最多可能花三個星期
  • 早期計算機非常昂貴,停機幾個星期只爲換程序,完全無法接受,人們急需更快、更靈活的新方式來編程

5. 面板編程

  • 與其插一堆線到插線板,可以用一大堆開關和按鈕,做到一樣的效果
  • 面板上有指示燈,代表各種函數的狀態和內存中的值
  • 50和60年代的計算機,一般都有這樣巨大的控制檯

6. 內存

  • 1940 年代晚期,1950 年代初,內存變得可行。價格下降,容量上升
  • 與其把程序存在插線板,存在內存變得可行,程序易於修改,方便 CPU 快速讀取,這類機器叫「存儲程序計算機」
  • 程序和數據都存在一個地方,叫「馮諾依曼結構」
  • 馮諾依曼計算機的標誌:一個處理器(有算數邏輯單元)+ 數據存儲器 + 指令寄存器 + 指令地址寄存器 + 內存(存數據和指令)
  • 第一臺馮諾依曼架構的「存儲程序計算機」由曼徹斯特大學於 1948 年建造完成,綽號 "Baby"

7. 家用

  • 第一款取得商業成功的家用計算機是 Altair 8800
  • 兩種版本
    • 預先裝好的整機
    • 需要組裝的組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