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中這對“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是時代的幸運兒

2020年11月29日,我寫了一篇文章《國博中爲什麼會有兩件一模一樣展品,原因就茂在一個展籤裏》,給大家介紹了展出在國博北區四層“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廳和“古代中國基本陳列·清代”部分,展簽上都寫着“霽藍地粉彩描金纏枝牡丹雙燕耳尊”的一對國寶。

鑑於當時所掌握的資料,我在文中也簡單介紹了兩個“尊”的基本情況,但不夠詳細。多年的學術經歷讓我一直對這兩個尊念念不忘,每次到國博參觀,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去看看它們,既是欣賞,也是在提醒自己要查清它們背後的故事。

今天,我去國家博物館,借到了一本中國國家博物館編著的《中學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國》,其中有一部分專門論述這兩件“尊”,也算解開了我心中的謎。

這兩件“尊”的工藝和“海晏河清”的內容在這裏我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我去年那篇文章。

這兩件“尊”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景德鎮御窯廠奉旨燒造的,是乾隆帝專門爲圓明園“海晏堂”定製的,既是爲了自己的五十大壽,也寄託着他老人家對國泰民安的美好期盼,然而它的經歷卻沒有期待的那樣一帆風順。

與這對“尊”誕生的時間相仿,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大機器工業代替工場手工業,很快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英國工業產量急劇上升,需要不斷擴大產品銷路,英國也很快成爲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隨着東印度公司的形成和發展,打開中國市場成爲英國統治者最大的夢想。於是,在1793年,英政府以向乾隆皇帝祝壽爲名,派出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然而,當時的乾隆還沉浸在自己“十全老人”和清王朝“天朝大國”的美夢中,致使此次外交完全失敗。

此次的歷史大家都很熟悉,第一次鴉片戰爭讓中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咸豐皇帝逃至承德避暑山莊並在那裏駕崩。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以“十二生肖”獸首爲代表的無數珍寶被掠走。

也許是這對“尊”受到了什麼護佑,也許是它們名字的寓意太過美好,也許是它們與強盜無緣……總之,它們被奇蹟般地完好保存了下來。

光緒二十七年(1901),慈禧太后耗費白銀500多萬兩,在儀鸞殿舊址上參照圓明園的海晏堂修建了兩層洋樓,同樣叫“海晏堂”,將這對“尊”也移至此堂,一起來接見和宴請外國女賓。20世紀50年代,爲了修建長安街,“海晏堂”被拆除,這對“尊”再次流失。後來,北京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偶然間發現了這對“尊”,並將它們購回列入館藏。

這對“尊”安靜地展出在國家博物館的兩個廳內,無論它們的名字還是造型都那樣安詳。它們歷經劫難而永存,堪稱時代的幸運兒。我們每一個看到它們的朋友,同樣是時代的幸運兒。在祝福它們的同時,也祝願每一個看到它們的朋友都有一生平安、一世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